在鲁迅的作品中,常能看出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愤懑和绝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对待他书中众多人物的态度,典型的,如阿Q和孔乙己。以前读鲁迅,并不能懂他的情绪。最近,终于懂了一点点鲁迅的“怒”和“哀”。
这段时间,除了因组织活动要去市场跑动之外,陶城报社还派出记者专门去一些市场做调研。跑市场过程中,有一喜一惊两个发现。喜的是,报社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评选颁发的“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奖项奖牌,以及与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制造商协会联合评选颁发的“中意陶瓷设计大赛”奖项奖牌,在各大城市的主要品牌店面都有“copy版”出现;惊的是,不止一个城市,不止一个品牌店面,“copy版”的“中意陶瓷设计大赛”奖项奖牌落款处,只保留了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和意大利陶瓷机械及设备制造商协会,作为中国方主办单位,及活动全程策划组织机构的陶城报社,被活生生抠掉了。
部分企业的这种做法,既匪夷所思,又在意料之中。
匪夷所思,是因为他们这种做法,不仅不尊重事实,更是对自身的一种否定。在意料之中,是因为以中国生意人的思维,他们的动机很容易理解:意大利是世界建陶强国,意大利权威机构颁发的奖项,对于他们的品牌有拉升作用。但,说句不好听的话,一个企业连最起码的事实都不敢去承认,用投机的心理去经营品牌,注定做不大,更做不强。
这些年,中国建陶产业体量越做越大,不少中国品牌开始自我膨胀,嚷嚷着要打造“民族品牌”,要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雄心勃勃要做世界老大的样子。而在实践中,却处处透露出一种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弱者思维。
他们对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的强势作为愤愤不平(博洛尼亚展严格限制中国企业进入、里米尼展总是把中国企业安插在不起眼的角落),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挥着拳头立誓自强不息,要超越对手。但却又习惯了跟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屁股后面跑,一有光就凑上去沾一沾,全然不顾什么“民族主义”的老脸,且看咱们五花八门的品牌名就知道了。
说回中意陶瓷设计大奖赛。陶城报社联合意大利权威机构,为中国建陶企业颁发奖项,目的是促进两国同行交流,让中意两国行业之间多一些了解,带动中国建陶产业向更高处发展。陶城报社在其中发挥的,是桥梁作用。意大利权威机构之所以选择与陶城报社合作,也正因看重了陶城报社在行业的价值。而“见贤思齐”的中国品牌,通过桥梁走近国际同行,望着别人后脑勺学会的,就是一味否定自身,全盘“去中国化”,不惜将踩在脚下的桥梁拆掉。这也算是国民劣根性中的“过河拆桥”,在建陶行业的一个缩影吧。
当然,上文的话有赌气成分,但话粗理仍在。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在中国文化里塑造世界品牌的文章。其中提到,华人打造品牌,并不缺好的产品,就缺好的系统,好的策略。有些品牌的打造,完全没有系统,没有策略,导致再好的产品也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看上去永远都是山寨中的那一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中国人做生意,总是抱有投机心理,目光短浅,看不清未来,也自然搞不清楚品牌建设是怎么回事。所以,行为常常与口号背道而驰。
中国建陶行业的众企业,若真不想一直仰视老外那副鸟瞰天下、俯视众生的嘴脸,有志气去打造“民族品牌”,让中国成为建陶强国,那就必须走出弱者思维的篱笆墙,理清楚自己的发展逻辑,彻底放弃走捷径的投机心理。
跟意大利、西班牙同行,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这些问题必须认识清楚。而之后,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怎样去做?我也不清楚,但最起码的,不会是在否认同胞价值的同时,否认自身价值,只能借洋鬼子的外衣去粉饰自己的品牌。
还是鲁迅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要甩掉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固有形象,打造出真正获得国际同行、国际市场认可的品牌,不容易。九正建材网认为,“民族品牌”之道,需要整个行业同心合力去走,包括协会、企业及行业媒体。咱们在同一条船上,咱们并不差,就别跟阿Q一样,不敢正视事实,做些愚昧投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