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风格的古陶瓷仿制品,出现时间基本上可定在近百年左右,即清末、民国时期与建国后这50多年。磁州窑系艺术仿品出现在近代,仿制时代较晚,有其历史原因,这是由历代文人或收藏家对磁州窑民间陶瓷艺术成就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文人墨客、古董收藏者对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民间陶瓷没有上升到文化艺术的范畴,喜金玉细美,贵官窑制品,而对磁州窑等民窑陶瓷均以粗器视之,以粗器不宜入大雅之堂为由不予重视。另一方面,因收藏与保值低下,卖不上大价,市场没有利益驱动力,所以造成我们从实物到资料上看,在光绪以前的磁州窑仿制品特别稀少。
一、磁州窑瓷的仿造历史
磁州窑仿古瓷问世应在20世纪初,北宋时因黄河决口而淹没的巨鹿古城当时被发现,出土一批批磁州窑生产的日用古瓷,并逐渐流入京津古董市场,这才逐步地被人们认识并有所收藏。但大宗优秀艺术品还是被英、法、日等外国人购走,流失海外,包括故宫在内的国内博物馆亦是从此时开始对磁州窑有所认识与关注。随着磁州窑古瓷售价逐年看涨,真品渐显供货不足,仿品才应运而生,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仿磁州窑风格制品(古董行称“赝品”)创烧的年代基本上可以认定为光绪末年始,民国初年盛,建国后众,当代精。早期阶段,磁州窑彭城镇仿制名手刘锁子就是代表人物,被古董行称为善仿宋、元白地黑花器高手。
磁州窑至清代末年,白地黑花制品呈下降趋势,转入民间青花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大量传统技术失传,技法绝迹。我们可以从认识此阶段陶瓷风格与工艺手段入手,从当时原材料特别是胎质与釉质上加以区分。因为仿制者不可能摆脱此时期工艺特征的制约,特别是带有微乳浊白釉色调的“水冶釉”的广泛使用,而宋、元白釉与它有质的区别。当然还可以从众多的工艺手段上找到众多的分辨要素,如造型、装饰在古代是十分考究的,此时依样描制,马虎走样造成失去灵感。古代装饰率真朴实、奔放潇洒,而此时过分粉饰美化,工艺操作上生涩,因此形成对比。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提倡恢复、复兴民族文化遗产,以此为宗旨与动机的复制恢复工作在全国各古窑址、各厂家展开,磁州窑亦不例外,从1958年开始间断小批量地恢复复制,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数量逐渐增多。此时期也有极成功的纯仿品,但大多数为仿“风格”。代表人物有王忠信、刘忠宏、魏鸿宾、魏之瑜、李允忠及刘立忠等。此时期仿品的特征是用现代技术设施追求古代陶韵风貌,往往是一种器型多种装饰,即不同的画面出现在同一形体上。器身修整细致,底部以模制为主,装饰典型化,风格化,图案严谨规范化。制品造型多依同时代图书图录为蓝本,这也是我们分辨新旧的线索。
二、近年来磁州窑瓷的仿烧情况
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提高,特别是文物市场的开放、扩大,收藏的兴旺,仿制品从前段的粗仿进入精仿和高仿阶段。由于私营手工业的恢复发展,大型艺术工厂技工的分化,促进了仿制群体的专业分工。河南禹县、安阳鹤壁、山西大同的分散民窑都有仿品供应,使磁州窑风格仿品的品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品种呈多样性发展。有些仿制品采用原先的本地原料,手工工艺风格化,有些仿品达到较高的水准,有的甚至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近几年的进步是惊人的,仿品从造型、釉料、呈色、工艺、装饰等诸方面力求似真。由于仿者水平提高,辨伪难度增大,这就更需要我们扩大视野,增加综合辨伪能力,从细微之处着手,方可求得真知。因为任何仿制高手,谁也摆脱不掉当代工艺的特征与烙印。只要善于抓关键差异,不放掉细小的环节,真伪还是可以分辨的。
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有长处必然也有弱点,而陶瓷行业又是一个工序繁杂、专业分工很细的行当,一个优秀的仿古瓷制作者,除必须具备丰富的陶瓷历史知识外,还须掌握陶瓷生产的各道工序。而现实情况是,有的人专长成型制坯,有的人专长胎釉料的制备,有的人专长于书画彩绘,有的人专长于烧成烤制等等。这些人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所仿制品的“质”。我们分辨其真伪时,从他们不可克服的“质”的不足处下手,其仿制过程中的种种漏洞和败笔,都会被鉴别出来。
由于近年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仿制者必然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动。为了扩大仿制品的领域,此时随之产生一个新的特征,即仿制品追求少、奇、特、怪、新的特性。而原先大宗系列商品、礼品的性质明显减弱。随着少、奇、特、怪、新的市场特征出现,使得仿制品难度相应增加,因而工艺上的病态,综合反映在“质”的变化上就更加明显。如大生产的手工痕迹——支、垫、叠、套烧的煤尘、柴灰,被电、气、油烧的过分完美所代替,装饰由原来的率真朴实,被生硬程序下的照猫画虎所代替
三、磁州窑瓷辨伪要点
要善于抓住工艺程序、工艺方法、工艺手段上细微的变化,即抓住仿制者们本身难以克服的漏洞与仿制者本身素质在制瓷中的反映,磁州窑瓷器真仿品辨识要点如下:
看胎骨成型方法:采用浆胎者均为伪作。磁州窑注浆成型技术采用的时间约在1948年之后,如是浆胎,必为后仿无疑。
看模印痕:模印痕是在瓷器的口部,圆形器身的最大直径处,有明显的对接痕,或凸或凹,是用模制胎后,虽修平但烧成后仍存留的痕迹。今仿器多数采用模制,此痕难以消除。古代也有接口,工艺上是拍打衔接,并有粘接口、耳者。
看足的工艺处理:足部有明显的印坯成型特征,或有意在足内造作旋坯刀痕,慢轮加工,呈不规则刀痕,或非旋刀痕者均为伪作。
看支钉痕:支钉痕是古代叠烧、摞烧时防止粘连的支钉遗留在瓷器的底、口、肩部的痕,有此痕者真者多。现代采用油、电、气烧,器物因平摆在棚板上平烧,多不叠摞,且支垫铝粉,故无此痕留。
看粘疤:古代陶瓷烧制过程中经常出现倒窑、倾斜或叠烧不当造成的粘疤或疤痕。今因装窑太密,造成口沿与身上的粘痕,粘痕多在最大直径处。
看火刺痕:火刺是煤烧的特征之一。宋、金时代观台窑的白釉,多为细密的米子开裂,釉层厚处呈微黄色、微黄绿色。而今仿品,釉开裂纹大,釉透明而色亮,釉层厚处呈乳浊白色或称鼻涕釉。
看黑釉:磁州窑古代黑釉是当地特有黄土所淘制的釉。黑釉的采选、炮制十分严谨,烧成后呈色乌黑油亮。而今之釉多为适应快速烧成,添加了熔剂与呈色剂,釉光亮又黑,但釉质硬度差,釉表面易有划痕。
看绘料: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绘用料为氧化铁矿物(俗称斑花石)。古代有釉下彩绘、釉上彩绘的区分,又有厚料、薄料之分。又因烧成火焰气氛不同,铁的还原呈色产生不同的色调,俗称褐色或铁锈色等。今仿者,所用料多采用购买别人已制好的成品,大多数仿者不会配制特殊的黑料,因而采用厚料的彩绘方法,在釉面上有凸感的黑花者少,实际上现代的白地黑花瓷以薄彩者众多。
看珍珠地:珍珠地是磁州窑特有的一种装饰方法,古瓷上这种纹饰表面平滑,色朱红或暗红或黑褐色。今刻划表面凹凸不平,手绘珠地大小不一,呈色为胎的原色或填充黑彩、褐红彩于划痕内。
看刀功:特别是瓷枕枕边之刀功,古代制枕多为专职,刀工技术精湛。而今仿者多以模制,少量生产,品种多样,故不精于刀功。
看齿痕:古陶瓷在粘接处多用篦子加工,留下篦纹。而今采用竹签、锯条或钢锯条,纹饰有明显的区别。
责任编辑: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