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窑炉数量可以估算出压机数量,从压机数量可以估算出产线数量,从产线数量可以估算出陶瓷行业的整体产能。
以宽体窑为例,从2012年开始到2013年底,宽体窑以年均841条的数量增长,待建窑炉则以年均409条增长,窄变宽窑炉年均增长数量为432条;有行业资深人士预测,到2015年,宽体窑排名前十的新增总量将达3407条,而宽体窑到2015年预测新增总量达4160条(包括新建窑炉改窄变宽)。仅从宽体窑的“量变”,便可看出陶瓷生产配套设施压机、产线的增幅。
而以喷墨机为例,2013年陶瓷行业在线生产的喷墨机数量为1800台,墨水全年用量为1.3万吨。随着新增线的投产,2014年喷墨机将新增500到1000台,这预示着墨水用量将有30%-40%的增幅,全年用量增至2万吨。
如果说2013年陶瓷行业96亿平方米的产量还不足以立体地表达行业庞大的产能的话,那么,其产业链上配套设施的增幅则足以表现建陶产能的产能增长。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行业协会的高度关注。
在7月16日由广东陶瓷协会、襄阳市招商局、襄阳复星天贸城主办的“建材经销商与品牌企业对接交流会”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向陶瓷业界呼吁:建筑陶瓷产能增长过快,现已出现严重过剩,各地新上建陶生产线务须小心谨慎。
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到了什么程度?据了解,目前我国人均瓷砖拥有量已达7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而在楼市受控、产销极度不平衡、环保形势日趋严峻的行业生态中,陶瓷行业的产业扩张步伐是否有所收敛?答案显然:非也。
环保“行路难”
目前,整个陶瓷行业被笼罩在“一片苦水”中,尤以佛山产区更为明显。随着《国家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布,政府加快了对环保“挥鞭”的节奏,这迫使陶瓷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陶瓷企业从以往着力于控制颗粒物、二氧化硫的基础上,在生产过程中逐渐把视线转为对氟化物、重金属等项目的控制,从能源、生产制度、机械设备等方面入手着力进行“绿色生产”的改造锐变,而这一大趋势对传统型陶瓷生产企业、中小陶瓷企业来说可谓要经受“壮士断腕”的阵痛,经济投入不菲。
在环保形势趋向“绿色生产”的行业生态下,陶业机电巨头科达机电更是与时俱进,瞅准商机,实行公司的“更名”战略,将公司名改为“科达洁能”,从这一举动足见陶瓷行业形势变革之剧烈,环保趋势之迅猛。无论是近期上演的“42陶企公车上书要求修改陶瓷行业排放标准”事件,还是陶企如何哭诉经过从佛山产区转战清远、肇庆、高安、夹江产区的历史变迁已无搬迁退路,陶瓷行业的环保格局再无回头路。“法库政府强制启动煤改气”、“佛山陶企11月前务必污气达标,否则最低罚款十万元”……各大产区系列环保政策“咄咄逼人”。尽管有专家表示,按现行国家环保标准GB25464-2010的要求,行业内完全稳定达标的企业为0%,但环保标准如何调整也不会将这个“0%”变为“50%”或更多,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市场“声声慢”
淡季、促销、爆仓、欠薪、倒闭、失联,这些触目惊心的热词萦绕陶瓷行业上半年。市场之疲软,尤以陶瓷企业大肆在终端市场做推广、促销以拉动产品销量的现象,凸显出了行业极不景气的现状及供大于求的发展瓶颈;而国外市场“反侵销”风暴的愈演愈烈,更是让整个市场雪上加霜,出口型陶瓷企业面临的贸易壁垒更加“坚固”;无论是陶瓷工业中心佛山,还是江西高安、山东淄博、福建泉州等产区,“卖场门前鞍马稀”成为各产区普遍现象。例如在高安产区,一些企业库存甚至突破3000万元,逼近5000万元,普遍库存在2000万以上。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一系列行业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行业形势发展之危并不是危言耸听,据有关部门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陶瓷产业景气指数”显示,5个月来该指数一路下滑,最低跌至97.10点,直至6月份才有触底回暖迹象。从佛山陶瓷价格指数来看,1-6月份佛山交易的共70多种代表品指数中则显示连续3个月下跌的产品达到40多种,成交量环比跌幅12.12%,相比去年上半年销售保持50%的增长,今年上半年的增长幅度持续下降;从全国陶瓷产品的销量上看,2014年上半年陶瓷行业总体销售额相比去年则下降了将近10个点。
在供过于求的形势下,陶瓷产品的利润率越来越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4月全国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54%。其中,4月份完成利润总额16.82亿元,同比增长12.89%,增速环比下降16.65个百分点,为前4个月单月最低值。
国内市场低迷,出口市场何意?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3月我国陶瓷砖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双双跌落至负增长,其中出口量累计2.1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4%;出口金额15.38亿美元,同比下降4.34%。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利润持续降低;国外市场出口受阻,整个行业的供需状况进一步失衡。
陶瓷产品出口量的下跌与反倾销不无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的提升,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经济地位而开展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增无减,陶瓷行业也未能幸免。据记者调查了解,仅以佛山产区为例,今年上半年共遭遇6起反倾销摩擦案件,比2013年同期增长20%,涉案金额1.4亿美元,涉案企业达279家(次),其中涉案产品和企业主要是建筑陶瓷等具有传统出口优势的建材产品和企业。
陶瓷行业市场不景气并非空穴来风,某陶瓷企业销售老总透露,不仅中小企业销量呈现下滑现象,就连某些大品牌陶企今年上半年销售总额都存在30%以上的跌幅,而产品却源源不断地产出。
不仅如此,在原有市场进一步被压缩的情况下,随着国家政策向“绿色建筑”倾斜,及绿色新型材料的诞生,陶瓷产品的市场更将受到挤压。
房产“势头差”
陶瓷行业市场缘何如此低迷?这里可用一句话概括之:房地产市场兴则陶瓷行业市场兴;房地产市场衰则陶瓷行业市场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83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降幅比1-5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8%,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2.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7.7%。商品房销售额31133亿元,下降6.7%,降幅比1-5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9.2%,办公楼销售额下降12.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9.8%。从这些数据来看,无论是做工程客户还是零售渠道的陶瓷企业,均备受打击。
某房市专家表示,通过投行对重点城市供需测算表明,下半年楼市存在20%以上供需差,因此房地产行业还存在去库存的压力。尽管这样的压力会比上半年减少,开工面积的低迷会有所缓解,但楼市仍然将保持低位。
自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系列政改经改政策正有条不絮的进行,之前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或将有所节制。据国务院某经济分析师表示,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将收缩百分之三十的市场,这表明房地产市场大爆发的时代已经结束。房地产市场的种种迹象,必将倒逼陶瓷产品的需求趋向理性。
陶企“上线忙”
尽管行业形势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甚至过之,但整个陶瓷行业的扩张步伐并未有明显的“收敛”,反而频繁上演各种“上线忙”。
以河南陶瓷产区为例,“上线忙”大景象尤为明显。今年上半年,河南产区共签约落地并开工建设18个建陶、卫浴及陶瓷配套项目,预计总投资52亿元。这18个项目分别为8个总投资42亿元的建陶类项目及2个总投资5.7亿元的卫浴项目。这些项目将累计给建陶行业新增6250万平方米的建陶产品年产能,及给卫浴行业新增240万套卫生洁具年产能,而陶瓷原料、机械设备等配套产业的产能更是随之猛增。
这样的“产能大扩张现象”不仅是单一的产区现象。据相关报道,今年上半年四川夹江产区仅对13条陶瓷产线进行改造升级便取得了新增年产能3360万平方米的“业绩”,如果算上新增产线的话,新增的产能则呈“壮观式”增长。而从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产能增长速度之快则更加明显。该数据显示,淄博产区单月产量较去年的增幅惊人,截止4月份淄博产区产量为72630813平方米,较2014年同月增长39470362平方米,总产量为236797633平方米,产量增长幅度超100%,整个上半年淄博产区产量均处于增长态势。整个行业除了佛山产区“坐如针灸”外,江西高安、福建泉州、山东淄博等产区似乎“天下太平”,新线不断增加,产能不断增长。
事实上,陶瓷行业的整个增产势头不仅局限于这些“明星产区”,小产区也不例外。记者近日获悉,位于湖南产区的旭日集团近日也上演了一番“增线”大戏,其在湖南攸县网岭循环经济园区内投资建设的生产基地顺利试产。据记者了解,旭日集团号称亚洲最大的外墙瓷砖生产企业,旗下品牌为 “白兔牌”外墙砖,其在广东拥有3个生产基地、5个生产厂,此次试产的是其新扩张的第四个生产基地,总投资10亿元,占地709.2亩,主要用于生产建筑用外墙砖,新上的8条生产线投产后将给陶瓷行业新增4500万平方米的年产能。据记者调查了解,就连湖北蕲春这样的小产区,抛光砖产线、瓷片生产线、全抛釉生产线等项目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从整个行业态势来看,“二三线产区”增加产线提高产能的趋势较为明显,这一现象是受二三线市场空间的辐射力驱使?还是由于环保风暴没深入这些产区?答案显然: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