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7月30日电(记者 刘欣)完全没有电影《人鬼情未了》的经典桥段般浪漫,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一个工厂里,工人们正汗流浃背地用双手制造着那里特有的坭兴陶,脚下满是经过打磨后飘散下来的粉末。
他们每天在这里生产的作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了人们的茶具或收藏品。
钦州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
清朝咸丰年间,钦州陶器发展鼎盛,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
2012年,坭兴陶作品《印象壮乡》作为国礼赠给了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
坭兴陶所用的陶土,只有在钦州当地才能找到,深藏于山腹地层,需要成长到上百年才能达到炼制的标准。从炼泥、拉坯修坯,到按接、雕刻、烘制、打磨,每个工序都需要工人聚精会神完成,一不留神,就会让前面的努力白费。
在呈现形式上,坭兴陶结合了广西的风情元素,一个符号或一个文字就讲述了广西人的生活、民俗,乃至历史。
据厂长龙少荣介绍,坭兴陶特别之处在于烧制时不添加任何釉彩和颜料,在高温状态下,套图各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产生出乎意料的“窑变”艺术效果。经打磨后,表层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和纹理,成品绝无类同。
他的工厂成立于1956年,共有120名工人,是钦州150所坭兴陶制造厂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家。全钦州,共有一万人从事着与坭兴陶相关的工作。
钦州坭兴陶烧制工艺于2008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其他“非遗同类”一样面临着继承和发扬的窘境。
工厂的制作车间中已经鲜有年轻人的身影。
68岁的李人帡小学时就开始跟着老师父学习制陶,现在已经是坭兴陶烧制技术传承人。2006年,他的作品“高鼓花樽”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目前他在职业学校教授年轻人制陶技巧。
李人帡说,培养一名真正成熟的制陶师需要三至五年,很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花这么长时间学这种手艺。“厂房条件这么艰苦,肯定比不了写字楼和办公室。”
他一边说,一边伸出双手,由于常年制陶,手掌已经变得十分粗糙。
不过李人帡坚信坭兴陶仍然具有生命力。现在市面中,坭兴陶制品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作为收藏品潜力巨大。他希望逐渐将坭兴陶打造成工艺品,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工厂开始提供定制服务,根据顾客要求,在产品上绘画或雕刻出独一无二的图案或文字。
李人帡并不担心手艺失传,他说,一般工人每月工资大约3000元,如果技术精湛,甚至可以过万。这也吸引了不少外省人,在学成后,延续着这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