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正在天艺美术馆一号馆举行的“艺丛拾趣”朱常棣、万一宾、张自启作品展,吸引了众多艺术迷的关注。展览现场不仅展出了这三位知名画家的宣纸水墨作品,还独具匠心地展出了三位名家在瓷器上创作的瓷画作品。昨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中国艺术重镇,成都书画艺术家们在潜心创作宣纸书画精品同时,也在不断尝试艺术新载体。如将自己的作品绘在瓷器上,创作全新的瓷画作品。这些艺术家的新尝试也引来嗅觉灵敏的藏家争相关注,名家瓷画也成为藏家眼中的香饽饽,瓷画收藏渐成气候。
名家瓷画与国画交相辉映
“艺丛拾趣”展览现场除了展出了名家们的宣纸水墨代表作,还展出了他们最新创作的近百件瓷画展品。画家在宣纸上作画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而当宣纸换成瓷瓶,平面转向立体,水墨变成釉料,这对书画家而言,无疑是进入了另外一个全新的艺术门类。记者看到,这些瓷画是在海洋贝壳烧制的高档贝壳瓷上创作。栩栩如生的花鸟瓷画,灵动悠然的山水瓷画,富有笔墨情趣的人物瓷画……每件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家们多次尝试、反复揣摩适应海瓷特性而创造出来的全新艺术精品,与名家作品一同展出别有韵味,相映成趣。
浓园国际艺术村董事长杨丽告诉记者,名家们很多完成绘画的海瓷都因烧制过程中不可完全避免的破损率而放弃。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制坯、绘画创作、施釉、窑烧过程后难得的精品。她说,不同于普通绘画展览方式,此次展览不仅从艺术高度带给观众一次提高国画鉴赏能力的契机,还推广了名家瓷画。
艺术家全面参与瓷画制作
展览现场不仅有装饰性很强的瓷瓶画、瓷板画,还有茶具、餐具等实用性很高的生活品。把玩茶具,真让人爱不释手,杨丽拿着一只茶壶,笑着向记者介绍说,这些书画名家在瓷画领域的探索已非仅仅停留在“玩玩而已”的层面。原来买瓶子、画瓶子的阶段基本已过去,名家们现在逐步参与作品制作全过程,这样,书画家在瓷器上绘画就不是单纯的绘画移植,严格意义上说创作这些作品也是在做一件雕塑。
创作了100余件瓷画作品的知名花鸟画家郭汝愚告诉记者,艺术家转换载体最大难点在技术,但技术可以传承,而艺术是靠先天和后天合成的,具备艺术真功夫,才能在载体转换后作品同样有丰富内涵。他说,书画家进行瓷画创作,主要目的是艺术探索,“相比纸上绘画,瓷画更难。瓷画不仅需要画好,还要烧好,画家画完是一种感觉,烧完又是一种感觉。为达到烧成后理想的效果,需要大量实践并总结经验。”郭汝愚说,在瓷器上作画和在纸面上作画完全不同,瓷器是圆的,在绘画中要注重绘画的连续性和立体表现,要让每个面看上去都漂亮。因此,在绘画构图上和装饰效果上,要有新构思才行,这对画家来讲也是一个难点。瓷艺画不同于平面创作,十分强调立体感,因此,画家需要大胆创造,多次尝试,以求画面与瓷器完美结合。
名家瓷画文气足有收藏潜力
有人这样比喻画家画瓷:陶瓷匠人在瓷上绘画,就像是穿在普通人身上的衣服,它起到的是装饰作用;而画家画瓷,更像是一件衣服穿在模特身上,模特的作用是突出衣服。“瓷画是现在收藏市场的新宠,此次展出的瓷画作品均已经名花有主了。”杨丽向记者透露,由于瓷画创作难度比宣纸水墨画大,所以定价大致是画家润格费的1倍至2倍。为了让艺术品走进观众生活,浓园特别邀请艺术村50余位艺术家创作了一批生活实用性瓷画,满足不同需求的艺术爱家。记者发现,展览展出的瓷画不仅让人爱不释手,价格还很亲民,这些原创作品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相对于名家大尺幅作品来说价格“温柔”了很多。
“名家瓷器画家与传统工匠不一样,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底的名画家,虽然在陶瓷制作方面有所欠缺,但作品出来反而更有文气、不匠气。”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本土书画家创作实力全国公认,如今这些书画家更在艺术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据业内人士介绍,本土书画名家不约而同地涉足瓷画领域,让自己的艺术焕发新的活力。谭昌镕、戴卫、彭先诚、秦天柱、郭汝愚、叶瑞琨、蔡寅坤等本土名家,纷纷将瓷器作为自己创作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