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陶瓷史上,自北宋出现御窑专为皇室烧瓷以来,或御窑或民窑,基本上清清楚楚(明、清晚期亦有官搭民烧的)。但清代晚期,却一改既往的作法与惯例,御窑厂的画师们署名为民窑瓷器彩绘,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新的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为之一新,风行半个多世纪,粗细兼备,大小均有,品类齐全,销量很大,全国盛行。
事过一百多年,20世纪80年代,国内各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各式瓷器,统称为“大路货”,当时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文史资料,学术界对其研究也少,各级博物馆又难以入藏,民间对此类瓷的收藏亦少而又少,“大路货”成为积压货。文物商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随着岁月的流逝,经过20多年的销售,终于愈卖愈少,时至今日,当人们开始认识它,研究它时,便觉得实物少了。进入21世纪后,社会上收藏的人越来越多,研究它的人亦不在少数,好像突然发现了它的珍贵与价值,大家东南西北地寻觅着,视之为宝。
笔者对浅绛瓷多有爱好,曾写有《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6日“收藏鉴赏周刊”)。近两年,笔者仍对其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将这几年国内出版或发表的各路方家有关浅绛瓷的专著、文章如在所附的图录中,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者,加之笔者收集的图片资料及同仁好友等处的实物、资料等,一一列表登记,写出年款、名款、品名、画类等,总计300余件,收集地区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的地域性和代表性,通过此一登记、排比,大体窥视到浅绛瓷画的部分作者姓名、绘制时间、活跃期及浅绛瓷画的始末等,似乎起到了对浅绛瓷画的“抽样调查”(以下称调查),结合有关的文史资料,直接或间接地探讨了有关浅绛瓷在学术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浅绛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停烧于何时?谁之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留有题记、干支年款和名款?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并开创先河?为什么御窑厂画师于浅绛瓷上留名?浅绛瓷上的印章红款“官窑内造”说明什么?为什么宫廷内没有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宣统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当时为什么会在全国行销?以及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等等。
浅绛瓷的背景
清朝进入道光时期,由于朝政的腐败无能,于道光20年(公元1840年),英军入侵中国(即第一次鸦片战争),最后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割地赔偿,致使本来就已贫困的中国更加贫苦交加,百姓苦不堪言。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比前朝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都抱头逃出紫禁城,最后还是以中国的割地赔偿而告终。在国内由于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全国各地庶民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广东洪兵起义;贵州苗民起义;云南回民起义等,席卷了半个中国。朝廷百官,乱纪坏纲,贪赃枉法,无所不为。人祸之外,天灾连年,百姓生灵涂炭,咸丰朝风雨飘摇,面临灭顶之灾。
这就是当时景德镇产生浅绛瓷大的时代背景。
浅绛瓷的突现
据史料和有关资料记载:“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的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一带,进入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南京亦改名天京)。”“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个州县”(许怀林著《江西史稿》)。
“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政权。他们将皇帝、孔子等统统视为‘老妖’、‘魔鬼’,把他们作为革命对象,加以镇压和打击”。“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视清朝后帝咸丰是‘老妖’,是妖的总头目。清朝大小官吏是‘妖’,封建地主豪绅也是‘妖’。‘妖’是太平天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规定‘迂妖必诛’,藏妖者与妖同罪”(刘仁坤、贾诚先主编《太平天国兴亡》)。
太平军进入景德镇后,于咸丰5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厂里的“库存瓷样”及资料均散失一空。御窑厂的官员、画师、工匠等各自逃命,避难一方。
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管辖达7年之久。在这段兵荒马乱与暂时的改朝换代的时日里,对御窑厂的画师们来说,自然是非常艰辛的,他们既失去了工作的场所,还要四处藏匿,又要另找生计,以维持自己与家人的最低生活。在景德镇这个小城镇里生活的人,不管环境为何变化,主要仍得靠烧制瓷器来谋生。早已在御窑厂画瓷出名的一批画师也只好重操画笔,以此谋生。画青花、粉彩费工、费料,烧造的难度较大,销售的价格自然要高,这在战争的环境里是较难行得通的。他们选择依仗绘画的技能而且省工、省料的浅绛彩瓷,便要简易得多,他们只需在烧成的白釉瓷上,用浓、淡不同的墨彩勾出画的轮廓线条,再在线内填上浓淡相宜的褐彩、绿彩等,用低温烧造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