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其它>>|
蔡邕的“倒屣相迎”与团队管理

发布:2014-8-2 15:16:15  来源: 慧聪网 [字体: ]

    蔡邕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当时,蔡邕在朝野名重一时,常常是宾客盈门。但是,蔡邕从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学的人。有一位年轻的才子叫王粲,出身名门望族,才学出众。一天,王粲来到长安,去拜访蔡邕。蔡邕听说王粲来了,马上出门相迎,甚至把鞋子都穿倒了。他把王粲迎进家中,向宾客们进行了介绍,并对王粲大加赞誉。王粲为此深受鼓舞,后来王粲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这就是有名的“倒屣相迎”的故事。

    灌夫是西汉的一名将军,勇猛善战,嫉恶如仇。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脾气太直,说话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他和当时的丞相隔阂很大。有一次,在丞相的婚宴上,灌夫因为一杯酒,和丞相争吵起来,于是就把丞相平时所做的坏事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都说了出来,以至于搅散了宴会。丞相是皇上的舅父,当然不会放过他,最后灌夫被捕处死。

    以上两个故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在论述同一个问题。“倒屣相迎”是讲述成人之美,道人之善的故事,“灌夫之死”讲的是揭人之短,与恶相争的故事。善与恶一般同时会出现在同一个人或组织当中,因为它是事物的俩个不同方面。历史的前行与人类的进步其实在某种方面来讲是一部善与恶斗争故事,扬善惩恶是人文精神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个社会最主要的道德行为。但是如何正确剖析一个事物的善与恶和对待善与恶采取什么方法能更好的起到既能治病救人而又不会自身遭到危害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哲学命题。(更多有关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在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中就有如何处理善与恶辩证关系的论述。《弟子规》说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古圣先贤通过自己对生活的彻切体悟,将自己的生存智慧和法则汇集经典,滋养着中华传人的心灵并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指路明灯。《弟子规》即是其中之一,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人们为人处世的灯塔,是一部充满哲理的的哲学经典。《弟子规》里的这几句话充满了哲学理念。它用通俗的语言说出了怎样处理善与恶的方法。说出了“道人善”和“扬人恶”的辩证法。“道人善”和“扬人恶”是为人处事的绕不开的行为方式,我们在大到社会小到企业的环境中,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人的理念和行为的善与恶。学会怎样对待别人的优缺点,怎样帮助别人改正缺点,怎样激励别人发扬优点是关系到一个组织和企业团队建设成败的关键。(更多有关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人性“善”与“恶”并存的现象,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否承认我们的内心世界都并存着善与恶的成分,对于一个企业组织来说,同样如此。管理的实质其实也是教导组织中的成员选择和激活与扩展善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摒弃恶的成分,也就是扬善抑恶。所谓“善”是指积极向上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为勤奋工作,积极向上,认真负责,坚忍不拔,敬业敬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所谓“恶”是消极怠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表现为狭隘自私,刚愎自用,固步自封等不良职业习气与业务能力。要达到扬善抑恶,管理者必须首先要道善,因为道善是抑恶最好的方法。管理者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的积极向上和同心同德的团队,必须弘扬每个成员的优点和树立组织整体的价值观,以“道善”达到“抑恶”的目的。企业家的使命与职责是构建出有利于“道善”环境,通过对各类要素进行有序、合理、科学组合。并配备以组织制度、指令计划、奖惩措施、任务布置、文化宣贯等形式,构建出有利于激励被管理者的忠于职守、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等“善”企业文化主线,并加大力度建设,这样就会抑制弱化其狭隘自私、怠惰、唯利是图等“恶”的环境氛围,形成“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的为主流的优良团队组织。

    对于个体而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即是在“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的理念中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点:真诚地赞扬别人,不但会成就自己的美德,同时也会激励人们更加勤进努力,最终也达到成就他人品业精进的一种双赢的效果。这与孔子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信条在企业团队建设中尤为重要。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讲到凯斯•罗伯在印刷公司中成功运用这一原则的实例:印刷厂有时需要印刷高品质的产品,但是公司中有位新人,他技术还不太熟练,他的总监很不高兴,想解雇他。而罗伯知道这个情况后,他亲自找年轻人谈话,他告诉这位年轻人,他最近收到了他的一件印刷品,感觉非常满意,指出了印刷品好在哪里及这位工人对公司的重要。几天后情况大为改观。这个年轻人告诉同事罗伯非常欣赏自己的作品,从而他就成为了一名细心忠诚的工人。日本东京国民素质研究会曾深刻总结了日本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他们认为:“我们日本国民的一大优点是,对外人不停地鞠躬,不停地说好话。可以说,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善于赞美别人是日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弟子规》言:“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过分地批评、指责他人的是非,不但会使自己的德行亏缺,甚至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在企业中管理的团队建设中也要注意扬恶规过的度。如果企业的领导者不注意方式方法过度地指责、批评、抱怨团队中的成员的诸多缺点,不但不会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勤奋工作,反而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日渐抵触自己的工作。这种负面情绪一旦产生,必将影响到企业的团队其他成员,久而久之,在企业中形成一个负面的、灰色的氛围。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盲目地批评是起不到什么效果的,而只会伤害别人的自尊,破坏他人对自身价值的判断,甚至招致嫉恨。

    但是“扬人恶,即是恶”并不是说团队中员工的一切错误、纰漏都不应该被指出和规导?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弟子规》有云:“过不规,道两亏”,有错误而不互相规劝,双方的道德都会有欠缺。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是管理者的职责。但是“规过”并不是用扬恶的方式来实现。“规过”是一种合理的、善意的劝导、告诫,使之改正错误,并日臻完善。但“扬恶”是一种恶意的批评、指责,管理的魅力也就在于,既要从性本善出发,树立企业价值之榜,通过对欲望的开发和激励,抓住人脉。还要从性本恶出发,通过强化企业制度建设,通过对欲望的梳理和制约,实施法制。还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用制度和文化达到规过和避恶目的,而不是用过度的扬别人的恶来规过,在企业管理的团队建设中,“规过”而不“扬恶”,从积极层面劝人以善、导人以德,要忘掉“善”与“恶”的芥蒂,通过建立企业环境,建设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来锻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那些因为表现好而得到奖励的动物比那些表现差而挨罚的,学习的速度更快,并能将学会的技能更有效地保持下去。

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个结论也适用于人类。(更多有关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文章观点)

    美国19世纪哲学家兼诗人拉尔夫沃尔都爱默生说的:“人生最漂亮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挚地辅助别人之后,同时也辅助了自身。”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这些其实是与《弟子规》里的“道人善”与“扬人恶”的哲理异曲同工。

    管理的实质是人的管理,把握人性的特点是管理的基础,我们在用科学的标准化的流程来管理企业时,更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来进行管理深层次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弟子规》是其中的集中国朴素哲学大成者,它阐述的许多哲理值得管理者认真学习和感悟,其中把握好“道人善”和“扬人恶”的辩证法对团队建设尤为重要。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