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德化>>|
广州日报专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传统德化瓷要重塑经典

发布:2014-8-25 16:23:43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字体: ]
传统德化瓷要重塑经典
《唐韵·如意》
传统德化瓷要重塑经典
《院》
传统德化瓷要重塑经典
《今天的阳光很温暖》
传统德化瓷要重塑经典
《汉戏·拱锁》
传统德化瓷要重塑经典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表示—

 

文、图/记者 刘丽琴

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德化白瓷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产品,十八世纪的法国人特意为它创造出一个专有名称—“中国白”。然而,这曾经引发了欧洲“厨房革命”的“中国白”,今天却未能进入陶瓷的主流—它面临着如何推陈出新的问题。自本月20日起,“福建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在广州岭南会举行,前来参展的“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就德化瓷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千年瓷都呼唤新图像

德化,这个与江西景德镇和湖南醴陵齐名、以洁白釉质和唯美瓷雕盛名的“瓷都”,名家辈出,陶瓷世家亦很多,但百年老店却只有“蕴玉瓷庄”这一家。

作为陶瓷世家的传人,苏献忠却表示,自己16岁才开始接触德化陶瓷,25岁才正式接过瓷庄的重担,并没有认真学过自家的技艺,父亲苏玉峰也没有手把手地教,而是任由他自由无拘地创作。蕴玉瓷庄’最大的特点就是叛逆,一直脱离德化陶瓷传统的主流。德化瓷塑的主流是雕塑宗教佛像,大师首推明代的何朝宗,其经典作品以观音、罗汉等佛教人物居多,形成了‘何派’风格和标识,也成为德化瓷塑艺术的传统。但在他人都致力于人物创作之时,我的曾祖父苏学金却以《瓷梅花》拿回了国际大奖,同时开始做英式的瓷文化园林;祖父苏勤明则多以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像《苏武牧羊》,后期更融入与时代有关的题材,比如知青上山下乡之类;父亲也是多面手,擅长做英式花卉以及人物,研究烧制‘高薄度’的薄胎瓷塑产品;到了我,强调的则是情感。现在德化仍然传承着何朝宗的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法和纹饰,但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仿古,谈不上创新,我认为德化陶瓷目前需要的是重塑新经典,呈现新图像。”

孤独前行的超级“潮男”

确实,在苏献忠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德化传统瓷塑艺术的身影,极具颠覆性的题材、现代的综合性手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人文意境,或神秘,或孤独,或拙朴,或悠然,让人流连,心生感慨。

采访中,苏献忠不断强调,要从既定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大胆运用现代视角,创造出新图像,通过创作传达出情感,才能与观者共鸣。他并不避讳自己在德化很孤独,“我所追求的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想的就是如何把观音像传承好。”这份孤独,也正好是艺术创作所力求的“虚静”,因此苏献忠自称“宅男”。“我一天到晚都窝在工作室,常年如此,舒服自在,做自己的‘山大王’。”他说。

身体的“宅”却丝毫不影响苏献忠作品的“潮”。其间,他经历了两次转折:一是接受学校的写实教育回来,对于德化民间那种没有精确的比例、没有紧密的结构、没有形式逻辑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心生叛逆,他以西方现代的写实手法创作了不少瓷塑作品,但很快就加以摒弃:“西方的写实雕塑适合青铜、大理石等材质,而德化陶瓷质感莹润,线条柔和,用来塑造太硬朗、写实的东西不和谐,缺少神韵,何朝宗观音像正是符合这种材料才成就一种经典。”二是,苏献忠意识到,题材、技法的变化以及人体结构比例的应用,都只是具象上的进步,这种突破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显得太小、太具体,只有抛开具象,在有形中塑造无形,通过作品表达情感、展现意境,才是真正的创新。

现在的苏献忠逐渐开始“忘形”,从文学、哲学等阅读中汲取营养,赋予作品内涵和神韵。因此,看苏献忠的仕女瓷塑—《衾》系列里那些或坐或躺在棺椁之上奏乐的古代仕女,或者《宫》系列里那些发髻高绾的年轻女子,她们容颜美丽,脸上却没有悲喜,隐喻着中国古代女性没有话语权,生命和才情遭受禁锢,渴求解脱;借鉴汉代说唱陶俑创作的《汉戏》系列,那些拙朴粗犷的人物形象,已经去掉德化陶瓷视觉上一切细节的修饰,只用细腻的面部表情,配以夸张的动态;而在《独钓寒江雪》、《醉卧长安》、《青松白云》等作品中,人物身体已经没有具象表现,整个作品却意趣横生、诗意盎然。苏献忠觉得,对于一个人物的表现,强调的是一种气味性的东西,而不是像与不像。苏献忠将现代性的解读和传统的意象风格发挥到极致,令他的瓷塑焕发一种“潮”味。他也自称“潮男”,说:“我比我的学生还潮,不仅可以用意境来做雕塑,还会做卡通、Q版的雕塑。”像雕塑《树的故事》系列,长着一双精灵耳朵的生物栖息在树上,很动漫。苏献忠说,这组作品希望能引起人对自然生态的反思。

对话

苏献忠

不让仕女再是空壳

广州日报:您的作品常用现代手法营造出一种诗意。您会从哪些艺术和文化中汲取养分?

苏献忠:我很喜欢文学中那种寂寞孤独的感觉。孤独可以说就是我现在常有的心境。

所有创作都来源于个人生活、情感和体验。而阅读、喝茶、听音乐、与朋友聊天,从中获得感触,也能产生灵感。我平时喜欢阅读,爱好文学和哲学类书籍。我也写些诗。现在年龄大了,我还随身带着记事本,记下一闪而过的念头、感动,也会画下一些只有我自己能看懂的草图。

广州日报:您的仕女题材作品很多,有什么原因吗?

苏献忠:早期我雕塑了很多罗汉的题材,就想转向女性题材。刚开始只能说是为了改变而改变,但越往深层次方面去想,就不再是当时的出发点了。我发现雕塑比较少关注女性,对女性的描述和呈现也局限于一个美女、一个空壳、附加一个名字,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历代女性柔弱无力、籍籍无名,留下名字的“四大美女”也不过是被当成阴谋的手段和政治的筹码,犹如一个物件。所以我做了《衾》系列,将这些年轻、优雅的仕女置于棺椁上。但令我没想到的是,观赏者的感受比我更强烈。这也让我领悟到,我的思想、感慨作为一种图像呈现后,能让观者停下来思考,这才是重要的。我正在酝酿一个新系列,叫《一路走来》,希望塑造出从古到今的女性,展示她们的变化。目前已经做到民国时期,与张爱玲、林徽因这些时代女性隔空对话,她们身上具有的独立人格能让人产生共鸣。

“白”是德化陶瓷的生命力

广州日报:德化陶瓷历来以胎釉取胜,在造型上,您认为要做怎样的改变呢?

苏献忠:德化陶瓷走到现在,造型和图像上必须要有突破,呈现新的精神面貌,反而那种工艺性、雕刻性的东西我觉得需要去掉。

广州日报:德化白瓷之“白”在艺术呈现上会不会显得单调?与定窑中的白瓷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苏献忠:德化特殊的瓷土造就了白瓷。德化白瓷呈现出不同的白,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德化陶瓷如果失去白就没有生命力,“白”象征着单纯、圣洁、高贵,让人心静,就看你怎么去表达。近些年,也有各种不同的釉料涌现出来,但也只是辅助性的,让品种更丰富一点。

德化窑在鼎盛时期,虽然也烧制碗、盘、杯、壶、炉等日常瓷器,但还是以瓷塑人物最负盛名。而定窑以器型取胜,装饰手法为印花、刻花,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模具制作不影响收藏价值?

广州日报:德化陶瓷曾引发欧洲的“厨房革命”,大英博物馆内收藏了不少德化陶瓷,但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它的价值似乎一直被低估,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怎么解释?

苏献忠:以前德化陶瓷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贸易到欧洲,带去的是东方特色的东西,这其中蕴藏着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自信。但现在德化总体创作没有更新,大家还是在做观音像,又无法超越何朝宗。德化陶瓷亟须重塑经典,但至于新的经典到底为何?可能要二三十年后才会明了。

广州日报:处于价格洼地的德化陶瓷,是否有收藏潜力?

苏献忠:我还是认为,必须有新图像才有收藏潜力。对于收藏者,我建议,不妨收藏年轻人的作品,价位合适,十年二十年后他们成了大师,收藏者不是更有成就感?

广州日报:德化瓷雕制作中会使用模具和灌浆,相比其他采用手拉坯的艺术陶瓷,会不会影响其收藏价值?

 

苏献忠:我觉得这跟机器制作没有关系。很多高价的奢侈品牌的衣服和包包,不也是大量生产和复制?我认为,你要的是一份感动、考虑的是价格是否合适,而不是它的成本、是否模具制作。

大家

简介

苏献忠,又名珠庄,1968年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其作品《何箫》、《“误”读水浒》、《思》、《水浒108将》、《汉戏》等获得国家级金奖;《江南丝竹》、《听松,闻涛》等获得国家级银奖。作品参加过荷兰阿姆斯特丹内格勒博物馆个展、亚洲东亚现代陶艺展以及中、日、韩“三国演义”现代陶艺展。

当代德化名家作品展(广州市岭南会展览馆)展出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作品: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思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宫灯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钟馗赶路


 8月20日起至30日,近百件当代德化陶瓷名家作品在广州岭南会展览馆展出,其包含当代德化10多位实力派陶瓷名家作品,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丽玲、颜松柳、苏友德、郑国明、徐才提,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许瑞卿、苏志强、柯国镇、张祥琦,传统陶瓷新秀——林建平等大师作品。

  本次展览由中华陶瓷网与福建省工美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广州文化发展中心、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广州市岭南会馆、德化县博缘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同期举办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联展,展出有福建漆艺(脱胎漆器、漆画)、木雕、寿山石雕、福安银器共计300多件大师精品,现场吸引了众多买家及观众,同时还举办了大师作品义卖等活动。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