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淄博陶瓷不得不提淄川,淄川作为淄博陶瓷的生产、销售和研发基地,年产各类瓷砖五亿多平方米,年产值三百多亿元,是江北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被誉为“江北瓷都”。建筑陶瓷仅仅是淄博乃至淄川陶瓷行业发展的一部分,淄川的艺术陶瓷,同样在中国陶瓷界绽放着异彩,一批常年生活在淄川、倾心陶瓷艺术创作的大师们正在不断用辛勤的汗水改变着生活。他们正在让艺术瓷生活化,让日用瓷艺术化,让更多的人感受火与土的魅力。
在第十四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在淄川的几位陶瓷艺术大师,让大家感受陶瓷之乐。文/图 记者 张吉宝 姬连庆
古稀之年,很多人已开始享受天伦之乐。阎先公在含饴弄孙的同时,仍然将大部分时间用到艺术创作上,时不时地有新作品面世。
许多人了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阎先公,可能是从悬挂在蒲松龄纪念馆的“狐谐鬼唱入聊斋”瓷板画开始,这一作品被《蒲松龄》等三部电视剧选作片头画。当记者走进阎先公的工作室后,才发现他的创作风格之广让人惊讶!他用壁画、瓷板画、刻瓷、陶艺,甚至国画等艺术形式描绘蒲松龄和聊斋故事。
生活中的阎先公是个健谈的人,而且还是个时尚老头,他经常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艺术创作及生活感悟的微信。他告诉记者:“无论何种艺术形式,最终是要感染人,启迪人。它吸引了你,这就是艺术。同时,艺术创作不能脱离生活,要了解生活,了解信息。”所以,每天看看微信、发微信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看微信是了解圈内好友的情况,发微信是分享自己的创作乐趣及分享生活感悟。
在阎先公的作品中,有两个人物系列是创下了中国陶艺之最的,其中一类是“水浒”系列,是把“水浒”108将刻在瓷盘上,每一个人物表现得都很传神。“水浒”108将的创作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大约有大半年的时间,阎先公的脑海里都翻腾着那些好汉们的形象,他提取了脑海中少年时代读《水浒传》的诸多记忆,再加上时代感的人物分析,最终做成了中国陶瓷界独一无二的系列瓷盘画。抓取了108个人物最有特点的元素,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各自的性格与神态。
阎先公的另一个经典之作是大型刻瓷作品《领袖与将帅》,这件凝聚阎先公心血和汗水的艺术之作简直就是一次历史的回放。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在同一时期同时定格,除了具备艺术功力、创作激情,还得有历史亲近、艺术感悟。为把握和体现好这些历史人物,达到形神兼备,他一头扎进历史资料库里,翻资料,找图像,看光盘,将87个历史人物逐一梳理,把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作为统一脸谱……
现今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的阎先公,寻求艺术完美是他的终极,而陶艺是他的最爱。他说,陶艺之美,是一种生命之美,更是一种亲和之美,体验火与土的魅力,能让自己陶醉。
刘永强:绘山水秀 刻丘壑美
无论是刻画市井平民还是刻画著名人物,只要经过他的刻刀,无一不幻化成盘上风光。他就是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刘永强。
在刘永强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了摆满了鲁青瓷的“葫芦瓶”、“孔子瓶”、“梅瓶”、“大瓶”等作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刘永强在艺术创作中对山水特别偏爱。他告诉记者,淄博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美景皆是,将这些美景通过美术绘画和淄博刻瓷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创作再现淄博美景,最具淄博特色的《清溪访友图》《万壑疏风图》刻瓷瓶就是这样诞生的。
刘永强毕业于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就职于淄博瓷厂,后创办永强刻瓷艺术工作室。早年从事西画研究,后致力于肖像刻瓷艺术。1990年,刘永强刻制的戈尔巴乔夫肖像,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给本人。这位风云一时的前苏联总统,对这件艺术品十分珍爱。1992年6月,刘永强与他的同事们为来自28个国家的驻华文化使节进行刻瓷表演时,波兰文化使节看到为斯里兰卡总统镌刻的肖像时,连声赞叹。这件作品被山东省人民政府作为礼品赠予总统本人。省外办专门致函表扬刘永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从1996年开始,历时3年,刘永强刻制出《清明上河图》。这一巨作的问世,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以刻瓷这一艺术形式再现的《清明上河图》尚属首创。刘永强在20块300mm×270mm的坚硬光洁的瓷板上,艺术地表现了宋代张择端的绘画巨制。三年中,刘永强可谓呕心沥血。与绘画不同的是,在光滑的瓷板上镌刻,若一刀不慎便前功尽弃。在刻制时,刘永强凝神定气,将捻、转、平、侧等多种刀法娴熟地运用到刻瓷中,精心刻出了一个个立体感强的人物、房舍、舟桥等景观,其中的人物就有800多个。刻画之细致入微,技法之精到娴熟,让人感叹不已。
2002年8月获山东省杰出青年陶瓷艺术家称号。如今,刘永强已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作品更显大气磅礴,众多作品被收藏爱好者珍藏,一些小的有特色的物件也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当手中的刻刀在小锤的敲击下叮叮当当响起的时候,我的人生便融汇进了这美妙的声音中了。我希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更希望我和更多艺术瓷大师的作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刘永强说.。
杨希文:双手灵动 泥巴变珍品
各种飘逸的造型,既有灵动的形体;也有古代的佛像,庄重而古朴;还有充满灵性的动物及孩童造型。在杨希文的工作室内,各种风格迥异的作品摆放在一起,让人在一个空间内感受到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同的文化之美。很难想象,一个粗犷的男人的手是那么细腻,思想是那么灵动。杨希文现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擅长陶瓷雕塑、日用瓷设计,作品风格多样,既有传统文化根基也包含现代文化理念,其青瓷作品被淄博中国陶瓷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收藏。
从事陶瓷艺术近30年的杨希文,不仅潜心研究陶瓷创作,同时也努力地开展着陶艺的传承工作。30年前,他跟随他的岳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先生学习陶艺制作,此后,创作出了众多精美的艺术作品。杨希文用“静止的舞蹈”这句话来形容陶艺作品,他说,造型是视觉艺术中最基本的要素,艺术家在造型上需强调自我风格的体现,在观念性的表现中要有明确的意向性,实用陶瓷作品的造型与釉色的微妙变化是个人特色与情感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陶瓷造型的美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搞好创作的同时,杨希文也将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杨洋,还鼓励儿子就读美术专业。如今,儿子毕业后也来到了父亲的工作室,和父亲一起进行陶瓷艺术的创作和研究。鲁青瓷作品《青春之歌》就是杨洋和父亲的共同创作。这个作品的造型是一个女性的婀娜身姿,但是只有颈部,实际用途可以当作花瓶。这个作品的解说中这样写到,“青春不是桃面、月唇、柔膝,是生命之泉在涌流。”今年25岁的小伙,用这幅作品展现了他对“青春”的感触。“姥爷和父亲一直有这样的心愿,就是把技艺传承下去,不仅是我们家人,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接触并喜欢上这项技艺。”杨洋告诉记者,他了解姥爷和父亲的心愿,所以想在自己的画室办一个学习班,教授陶瓷技艺,特别希望我们的鲁青瓷技艺能够发扬光大。
另外,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陶艺,杨希文还鼓励儿子开设陶艺班。毕业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以及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专业老师将给孩子们讲授陶艺,杨希文大师将对孩子们进行现场指导。“只要肯动脑,巧动手,一块泥巴与一件艺术品的距离并不远。”杨希文表示。
“小清新”的李戈程
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李戈程从小便与工艺美术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他在工艺美术创作探求道路上刻苦钻研。如今,他的内画、刻瓷等艺术创作已小有成就,并成为淄川工艺美术创作圈里的“名人”。凭借对工艺美术创作的痴迷,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大奖,同时也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
在李戈程的工作室里,有各式各样的内画和刻瓷作品,风格迥异,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无论是花草还是虫鸟,都充满了生机,特别像现在的“小清新”,很多作品深受欢迎。
据李戈程介绍,自己从小就对工艺美术非常喜爱,上世纪80年代,他来到原淄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几年的时间里,在身边众多优秀工艺美术创作师傅的教授下,自己的创作技艺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一些创作还受到了师傅们的一致好评。
2005年,李戈程成立了“琥珀斋”艺术工作室,凭借精湛的技艺,他逐渐在业内站稳了脚跟。李戈程最钟情于刻瓷、内画创作。从事工艺美术创作事业期间,自己的多个内画、刻瓷作品获奖。其中内画作品多以人物、花鸟、动物见长。具有清新典雅、布局严谨、场面宏大、表现技法丰富等特点。内画作品《百子图》在澳大利亚展出时获得大奖。同时内画作品《西厢记》获得了山东省工艺美术作品展评一等奖。而在刻瓷创作上,李戈程的作品渐成自家之风貌,很好地表现了刻瓷艺术的内涵所在,具有浓厚的金石趣味,《夜宴图》、《花鸟四条屏》等作品在各种展出中,其创作技艺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称赞。2008年,他决定创作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刻瓷作品。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刻瓷作品《孔子像》被当时的国际残奥会主席收藏,并得到其亲笔信,称其作品是“富有激情和灵感的创作”。
“我喜欢工艺美术创作,它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李戈程说,工艺美术创作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条道路上,他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