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王巷扉鄢鸣通讯员杨欢婷)两位技工正在操作流水线,一位把瓷土放进机器入口,短短的几分钟内,外观精美的碗坯被吐了出来,另一位工人忙着在机器出口收集成品。近日,龙泉市金宏瓷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吃泥巴,产碗坯”的一台“青瓷机”正在开足马力生产。
“切泥、放泥、压坯、脱模、修脚和修沿6道制作工序连为一体,一名技工干了七个工人的活。”企业负责人金逸林说,“一台这样的机器花费300多万元,但它带来的效益将会是机器成本的好几倍。”
这台机器全称是CHN-C系列杯碗类滚压成型机。7月下旬,由浙江龙泉金宏青瓷企业研究院与北京中航里程科技有限公司根据龙泉青瓷制作特点联合制造。
据介绍,这台滚压成型机实现了从泥料进料到成形、干燥和精坯的全自动生产,具有真空加热挤泥功能、圆弧滑动滚压成形功能、回流喷射干燥功能等。
“一团泥巴放进去,出来上釉后即可烧制成青瓷。”金逸林说,“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用料省、成本低、效率高。”
这样做解决的正是龙泉日用青瓷的“成长瓶颈”。近年来,龙泉日用青瓷越来越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生产量逐渐增加,但从青瓷原料到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存在人力成本高、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为此,“机器换人”,成了龙泉青瓷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对此,金逸林算了一笔账,传统滚压机每8小时最多制作1200个杯碗坯类产品,还要进行脱模、修脚和修沿3道工序,而这台机器可达到5760个。而且,由于新机器干燥速度更快,使模具的损耗减少,一个模具的使用次数从平均100次增加到了150次。
取下一个刚刚制好的碗坯,金逸林随手将其与原来的一只并排扣在桌面上。“碗沿平整的是新机器制作的,稍有不平的是从前的。”金逸林说,“机器换人,是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尝到甜头后,该公司正在打算研发、购置适合龙泉青瓷生产的卧式注浆设备、直压成型机等。其中直压成型机将完成异形、大件青瓷餐具制作。
龙泉市科技局负责人说,文化产业最需要创新、创意和创造,借助于“机器换人”,龙泉一批文化企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有力助推龙泉冲刺“百亿文化产业工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