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每况愈下的时候,常听到一句话“想不到办法的时候,就走出去看看”。不仅企业走出去,行业媒体,也需要走出去。最近,因为西陶展筹备工作,部分同事对西部市场来了一场地毯式的大扫荡,看到的结果冷得出人意料。
西安市场,70%的店面都在促销(个人认为这个数据还略显保守)。几个在行业知名的大品牌,砍价会打出了“砍完老板砍厂长”的旗号。尽管广告语哗众,却取不到宠,请来的兼职人员为了完成“人头”任务,满大街拉客。而在榆林市的一个建材市场,更是出现了60家店铺13家倒闭的状况。
经销商赚不到钱,幸福感大跌。若这时候厂家还不作为,只一味压货,经销商脆弱的安全感几乎就被击碎成渣渣了。因此,终端经销商中,蠢蠢欲动,想要换个牌子另谋出路的,为数不少。我们有位同事,跑了一天市场,碰到12个想找新品牌代理的经销商。当然,代理品牌也有个门当户对。一些生意做得不是很大的经销商,将赚钱的希望寄托在“成长型”品牌身上,但又满心忧虑。佛山每年推出来的“新品牌”,没有一百也有大几十个,大多数热闹一阵子之后,就销声匿迹,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而另一些代理了所谓“大品牌”的经销商,也几乎是叫苦连连,说起厂家,怨声载道。鲜有与厂家合作和睦,有信心让品牌在市场占有更大份额的。
就在这两天,忘了是哪家媒体发的文章,说近期陶瓷行业出现红火场面。他们的眼睛,应该只看到了厂家,而且只看到了厂家表面上活动的热闹,活动背后,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厂家真实情况如何?他们要么就是没有去捕捉,就么就是捉住了也装瞎。经销商呈现的状况,是厂家的一面镜子,从经销商那边反观,厂家活动的热闹,总有一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觉。
行业红不红火,市场最有话语权。市场都冷成那样了,其他地方红火,都是无薪之火,长久不了。要让这种红火延续到终端去,把市场带旺,才能互相添柴加薪,保证“红火”不息。怎样做旺,我没有办法。但听同事反馈回来的一些信息,在厂家不拆经销商台,不往已是星星之火的市场上浇一瓢冷水这方面,倒可以总结出几点。
第一,厂家一定要保证出厂价的坚挺。这次我们同事跑的主要是三四线市场,经销商普遍不大,但市场的消费力也曾让他们活得很滋润。但今年以来,一些品牌产品出厂价没有规划地下调,这对于部分经销商来讲是好事,但对于刚刚拿了货的经销商来讲,就是灾难了。因为大部分厂家没有区域市场保护机制,同一个市场的经销商,拿货价有差距,造成了不公平竞争。从《陶城报》各产区记者调查回来的信息看,各产区确实都存在为清库存或回笼资金,瞎降价的情况,而且不止是不知名的小品牌。经销商提议,厂家要端平一碗水,起码在出厂价这一块,让经销商感受到大家享受的是公平待遇。
第二,厂家库存信息更透明,让经销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信息不透明,有一种情况是厂家希望经销商能够主推哪类产品,而有意识地向经销商隐瞒一些信息;另一种情况是业务员传递信息时的故意筛选遗漏和无意遗漏。结果都是导致经销商对工厂产品库存情况、产品价格动向不清楚,既不利于厂家库存消化,也不利于经销商拿货做生意。
第三,把市场放手给经销商去做,不该掺和的时候,别去掺和。前两天看澎湃新闻,有一篇文章《女排重振不只是郎平,还有一位放权的好领导》,这位“好领导”指的是排管中心主任潘志琛。他有一句话打动了郎平,“我是门外汉,队伍的一切你来负责,其他的我来。”他也做到了,因充分放权,郎平才能展得开拳脚,收拾烂摊子。在与经销商合作的时候,厂家也应有潘志琛的好心态,将市场放予经销商去做,为经销商做好服务工作。但有些厂家惯于通过剥夺经销商的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感,结果两败俱伤。
现在的市场确实非常艰难,厂家也艰难。这个时候,厂家若无力去扶经销商一把,起码别在背后拆台捅刀子。否则,经销商也有自己的招数。厂家在造神,经销商会泼粪,对谁都没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