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鹏飞: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副会长、德国福建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德国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泉州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
“刚刚有一拨澳大利亚的客户参观考察之后,对我们这些融入西方文化元素的工艺品十分满意,有望获得一笔大订单。”郑鹏飞面带微笑地对记者说。
受国际需求不振影响,近两年来,作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陶瓷出口企业境遇不尽相同。而顺美集团去年出口反而持续增长,这几年都名列德化陶瓷出口第一。顺美集团何以能“逆市飞扬”?郑鹏飞把原因归结为文化强企带来的新机遇。
窗口 造陶瓷生活馆
文化强企,在顺美集团今年重点打造的陶瓷文化生活馆得到了体现。文化生活馆内分有国际文化区、礼品区、茶具区、大师作品区、DIY体验区等不同的区域,将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人们能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在国际文化展示厅,世界各国的文化、民俗都在陶瓷工艺品上得到了形象生动的阐释:圣诞节系列、情人节系列、丰收节系列、复活节系列、玛雅文化系列、格林童话系列……产品造型别具一格,十分惹人喜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迪斯尼卡通人物、圣诞老人……置身于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中,俨然进入了西方童话世界。
顺美集团在产品开发上不但融合了传统的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还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异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合,这是顺美集团在传统陶瓷设计上的创新成果。
“在这里,不用走出国门,便能感知世界的缤纷色彩。”郑鹏飞说,“不管世界各地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宗教哪一地方习俗,只要提出要求,我们就能按照它的需求植入当地的文化,让产品更适销对路。”
郑鹏飞说:“德化陶瓷历史悠久,公司一向注重品牌效应,集团正在加大陶瓷文化生活馆的建设,让它逐渐成为工业旅游、陶瓷文化DIY、展览营销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区,成为游客了解德化陶瓷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突破 特色文化的融入
顺美集团是在1986年由郑氏后裔郑泽洽和妻子带领兄妹创办的家庭作坊发展而来的。彼时,小作坊还只有生产陶瓷的原辅材料,随着德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德化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起来,顺美集团也逐渐转型开始生产瓷器。1998年兄妹家族企业组建“福建泉州顺美集团公司”,同年,经国家商务部批准获自营进出口权,自此开始走出国门,引进海外人才,带回国际陶瓷文化。
顺美集团是一家以出口为主的陶瓷企业,产品八成外销,富含西方文化味道的陶瓷产品在欧美市场上很畅销。
“我们从各种节日文化入手,将传统制陶工艺与现代理念巧妙融合,生产具有异域文化内涵的陶瓷产品。”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说,这就是其产品打开国外市场的法宝。
展厅里,拉斯维加斯的水晶球、埃菲尔铁塔、迪斯尼游乐园的杯子……这些具有各国旅游景点元素的陶瓷工艺品,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些也是顺美的主打产品。去年第三季度,福建省圣诞用品出口大幅缩水,顺美的产品出口却同比增长近20%,实现“逆市飞扬”。
相较于相对成熟的国外市场,顺美的国内市场刚刚起步。“我们以前并未认识到国内市场的潜力,眼下积极调整经营战略,设计团队正尝试着借鉴外销积累的创意能力设计出能表现中国文化的陶瓷工艺品。”郑鹏飞说,把中华文化元素融入陶瓷产品,这是陶瓷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开拓 旅游纪念品市场
陶瓷旅游纪念品如何对接市场?郑鹏飞认为,德化急需一个会展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博览会,将陶瓷产品推广出去,而陶瓷产业要根据产品销售范围,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如果是销往全国各地的旅游产品,不一定要融入福建本土元素,只要是中华文化元素都可以融入;如果做福建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当然要跟福建本地旅游景点的相关文化元素结合。”
然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受区域性限制,往往销量有限。“如果生产具有武夷山元素的陶瓷产品,就会受到销售渠道、销售对象、销售方式的影响。”郑鹏飞说,“而对于开发这样的产品,一般要销售几千个才能收回成本。”
眼下,顺美集团的设计团队正在尝试把土楼等福建元素融入陶瓷文化产品中。
“德化旅游正处在转型期,目前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市场区分也不够,缺乏针对特定的旅游市场开发产品。”郑鹏飞说,政府应引导陶瓷企业充分认识陶瓷旅游的价值,携手把瓷都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把旅游的文化氛围做得更足。
转型 创意设计很重要
如今的顺美集团在业内有很好的口碑。1986年顺美创立,1988年顺美以包装彩印起家,1992年郑鹏飞参加广交会,顺美集团开始陶瓷市场开拓的征程,公司也是和众多企业一样,就是来单生产,简单的“依样画葫芦”,并没有自己的研发产品。可是随着产业的发展,“订单经济”的缺陷也暴露出来,由于终端销售市场受外国人控制,产品依靠来样加工,企业的生产自由度不高。
随着德化陶瓷不断走向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以至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化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从国际市场带回的各国文化元素逐渐在德化“大汇聚”,这些文化和陶瓷产业完美结合,成为德化与其他陶瓷产区的最大区别和优势。
顺美集团从德化工艺瓷发展的历程中意识到,应该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于是,顺美集团直接在有“欧洲文化重镇”之称的法兰克福设立分公司,在当地聘请专业人士组建研发中心,从而吸纳更多的国外艺术元素,并且在欧洲建立起自己的终端市场。
“创意、设计很重要,我们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韵味的产品很受国外客户欢迎。有一些老客户保留了下来,几年来订单有增无减。”郑鹏飞说。
目前,顺美集团每年投入新品研发的资金比例比较大,这在同行业之内是最高的。“今后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发展空间,将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积极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借力登高。”郑鹏飞表示。
谦恭的企业家
电话约郑鹏飞采访时间,他很爽快地回答“可以啊,我这段时间没有出去的计划,随便什么时间来都可以。”郑鹏飞的随和不禁令记者赞叹。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顺美集团的大厅。迎面走来,他的脸上带着微笑,与记者握手时,他的上半身微微向前倾,绅士又谦恭。采访时间不算长,中间不断有员工前来报告说,澳大利亚、美国等外国顾客来访。郑鹏飞没有马上终止采访,而是告诉他的员工:“请客人稍等一下,我与记者约在前面。”
在郑鹏飞的微信里,几乎每天都在刷新好友前去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参观的消息,可见他对朋友的重视,对企业的重视。
郑鹏飞在德国生活十几年,由于他的热情好客,经常有国内好友前去找他,在担任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副会长和德国福建同乡会常务副会长期间,他总能集结一些国内乡贤,共同探讨抱团发展之道。
商报记者:陶瓷行业最怕的是同质化,那么顺美集团是如何在逆境中转危为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郑鹏飞:我们经常到国外去看一些新的产品,会进行调查怎么样比较适合市场,例如欧美客人对哪些产品比较感兴趣,特别是色彩、造型,我们经常将这些东西跟开发部进行沟通,然后将这些产品设计出来,很多东西就很符合客人的兴趣。不只是企业自身寻找突破口,德化县政府更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当起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抓扶持、搭平台、重服务、优环境等举措,为企业突破困境保驾护航,在政策、人才、用地、金融等几方面扶持企业新一轮发展。
商报记者:海上丝绸之路曾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顺美是如何找准国际市场需求,让今日的陶瓷走向国际市场的?
郑鹏飞:我认为,辉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遗址上,我们当地的企业家更是要找准国际市场需求,有效地与海外客人沟通交流并研发最新产品,让产品更加国际化,开拓外销市场。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开放格局给当地注入了源远流长的商业活力,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爱拼敢赢的企业家群体,他们积极推动着泉州与海丝国家及地区的双向投资贸易往来。依托当地独特的经贸、港口和人文优势,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城市之一,泉州正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这将为企业“走出去”带来更多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