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父子从匣钵中取出刚烧好的青瓷。
将坯体放入窑室中准备烧制。
烧一窑需要两万多斤柴火。
开窑那一刻,总会带来惊喜。
窑室温度需达到1300℃。
简陋的龙窑,烧出了独一无二的龙泉青瓷。
金品老人家中的匣钵堆积如山。
青瓷是龙窑守望者永恒的向往。
初冬,龙泉大山深处的宝溪乡已有些凉意,一位老窑工的心头却无比温暖。
老窑工身旁,两万多斤待烧的木柴将一条27米长的龙窑围绕。此时,窑室温度已近1300℃,再过10多个小时,600件仿古青瓷即将出窑。
这座依山傍水的龙窑已有200年历史,是龙泉宝溪乡12座龙窑中的一座,唤作“金品龙窑”,窑的名字正来自它现在的主人——金品。
金品今年81岁,出身于青瓷世家,上世纪四十年代拜师学艺,五十年代成为工人,六十年代当上龙泉瓷厂第四分厂厂长,八十年代自己办瓷厂,如今,历经近70年的风风雨雨,他成了龙泉仅剩的3位老窑工之一。
据了解,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烧制龙泉青瓷的窑炉经历了4次大变革。从唐末五代开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均使用以木柴为燃料的龙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用以煤为燃料的隧道窑;八九十年代,使用以油(电)为燃料的隧道窑;而上世纪末至今,液化气窑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其他形式的窑炉。
金品的儿子金朝荣介绍,由于木柴成本逐年提高,用龙窑烧制青瓷的利润越来越小,且相对于液化气窑而言,龙窑费时、费力、成品率低,至本世纪初,掌握龙窑烧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千年的建窑技艺亦濒临失传。迫于生计,2003年,他们家的窑炉也不得不熄火。
转机出现在2009年。当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这让金品看到了希望。他当即取出几万元养老金,与子女一道,修缮窑室,重燃窑火。
如今,又是5年过去,在当地政府帮助下,“金品龙窑”的青瓷生产与销售逐渐走上正轨。金品的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从事青瓷行业。金朝荣说,自己的女儿还在上学,学的是美术设计专业,将来仍打算让她走青瓷这条路,将祖辈的技艺传承下去。
简陋的龙窑,烧出了独一无二的龙泉青瓷。末了,金品带我们参观他家的瓷器展览室。件件精美的龙窑烧制青瓷忠实地还原了宋代艺术典雅温润的美学范式,再现了宋诗“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诗意表征。它们,正是龙窑守望者永恒的向往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