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鲤城区常泰街道新塘社区一工地发现一座古墓。昨日泉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通过发掘,认为这是个明代夫妻合葬墓,两穴之间有夫妻“恩爱窗”。
墓顶有个直径约50厘米的盗洞,墓内清理出一些青花碗底碎片、破碎严重的墓志铭及棺钉,男墓穴发现腿骨和头盖骨。
考古人员将拼凑墓志铭,尽力还原信息,解开墓主身份之谜。
□ 早报记者 张素萍 庄丽祥 文/图
【现场】
古墓曾遭盗窃
昨日记者来到考古现场,古墓背部恰好在民居旁。
“从早上7点多开始清理,现在墓葬大小、风格一览无余。”市博物馆考古部范佳平说,此墓外部由糖水灰三合土建成,内部由长方形清水砖垒砌成两墓穴。为明朝闽南一带墓葬常见的基本结构。
墓顶有明显的盗洞,直径约50厘米,足够一个成年人进出。位置恰好位于古墓前厅上方,而前厅一般有陪葬品,可见此乃专业盗墓贼所为。
后室为墓室,一般存放棺椁。明清时期闽南地区有死后身上压铜镜避邪习俗,但此墓遭破坏,无法得知是否有铜镜。
【发现】
“死了都要爱”
经测量,古墓深(长)4米、宽3.1米、高1.6米。
古墓两穴之间有个小洞,为“恩爱窗”。象征死后还能沟通、交流,永远在一起。
仔细观察,可发现两个墓穴大小稍有差异,即左穴比右穴稍大。考古人员介绍,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以及“男左女右”的风俗习惯,可以断定左穴男墓主,右穴女墓主。
据介绍,原本每个墓穴的前厅与后室之间,均用长方形墓砖垒砌分隔,但考古人员清理时发现这道“隔砖”均已遭破坏。而前厅与后室,反映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喜欢死后也有安逸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墓室呈券顶结构,由砖砌成,越往上面积越小。
【出土】
出土尸骨和棺钉
或许是因为古墓曾遭盗窃,墓里所剩的陪葬不多。与古墓遭盗窃或明代有薄葬的习俗有关。
随后考古人员清理出一些青花碗底碎片、墓志铭、一根铁棺钉,甚至在男墓穴发现少数成形的腿骨和头盖骨等。记者看到,这根铁棺钉约10厘米长,表面蒙了厚厚一层灰,但并未生锈。
墓志铭已经变成数十块碎片,其中只有两三块略大,还有很多字已辨认不清。考古人员推测,这座墓室不止一次被盗,墓志铭应该在数十年或百年前被盗时就压坏了,后来盗洞又塌方进水,更加破碎。
捡起其中两三块碎片,可见上面字体清晰,如“刑部主事”、“用自宽慰”、“以纳圹敬”……考古人员推测,此墓志铭应为墓主后代所写,其中“纳圹”应是安置墓穴之意。
【墓主】
墓主有一定地位
神秘夫妻姓甚名谁?“有墓志铭,墓室砖砌、外部糖水灰加固,这些信息都透露墓主人有一定身份。”范佳平说,然而从现有的字面内容难以还原墓主身份及古墓的确切年份。
常泰街道新塘社区附近居民在现场围观,大家议论这对夫妻是不是当地人的先祖。考古人员认为,这些猜测需要找到依据才能印证。
接下来考古人员将拼凑墓志铭碎片,尽力还原墓主身份和古墓年份。
据介绍,唐、五代时期,闽南一带的墓葬墓砖上一般印有各种纹样;到了宋代,泉州地区开始出现墓志铭;明清时期,闽南墓葬多采用坚硬的糖水灰结构,意在保护墓室,以防被盗。
(首位向96339报料的范先生获话费100元)
【盘点】
对于夫妻间的恩爱情感,人们常寄予“生当同衾,死亦同穴”的美好愿望。
2007年,晋江池店新铺村一工地发现明代夫妻墓。内有不少陶瓷冥器。
2009年,惠安某工地发现一明代夫妻双圹墓,有一圆形洞,即“恩爱窗”。
2010年,南安英都一工地发现夫妻合葬墓,墓主是洪承畴的叔公,墓内有一块洪承畴撰写的墓志铭最具价值。
2012年,南安丰州金星山上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墓中同时出现“恩爱窗”和“幸福门”。
2013年,南安霞美镇敬长村发现一明代大理寺官员的古墓,墓主为黄一龙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