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艺术的创造,有地缘文化的影响,更在于个人的心性与修为。苏华羽和曾巧霞夫妇便是将二者集于一身,由此奠定了其势韵兼备的不凡格局。

近日闭幕的2014年首届南通国际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苏华羽、曾巧霞以一套《国粹·京韵》获得了铜奖。全世界各类手工艺共28件获奖作品中,德化唯此一件获取殊荣,这便是佐证。
回溯苏华羽的创作履历,其实很简单。1978年出生在龙浔镇宝美村的苏华羽自小便身处瓷都家家业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下爱上了陶瓷。从德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19岁的苏华羽拜昌德陶瓷研究所陈德卿为师,继续潜心学习瓷雕技艺。在昌德瓷研所的苏华羽始终默默无闻、心无旁骛,那十多年时间除了让他进行艺术积累和成长以外,也让他邂逅了妻子曾巧霞。1983年出生的曾巧霞也在陈德卿门下学艺。不同的是,苏华羽学习造型设计,曾巧霞学习做坯修坯。
于是,他们两人互相配合,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华羽负责造型设计,巧霞则做修坯等精细的工作。因为受到地缘文化和师父的影响,苏华羽的创作遵循的也还是传统之路。他设计创作了一系列仕女作品,以形传神,富有意象美。
但随着艺术水平与艺术思想的进一步成熟,苏华羽意识到,当前的陶瓷艺术创作应该去适应时代人的审美情趣,去适应现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谈及陶瓷艺术的价值趋向,他说:“应该彻底了解我们德化的传统和地方特色,更好地学习和弘扬,但继承传统不等于抄袭,更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由此,苏华羽努力对人物造像的风格进行演变与丰富,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也推陈出新,不断尝试新工艺、新方法,在成型与装饰、烧成技法上与时俱进。他学习借鉴了绞胎陶瓷做法,将瓷泥进行反复的糅合、折叠、盘卷、切刮,创作出了一系列纹片陶瓷。

《出水芙蓉》便是其一。人物立于一片婀娜的荷叶之中,荷叶自然流畅的线条与人物衣服合为一体。其亮点便是荷叶的处理运用了纹片釉,在其纹片肌理中装饰了青花颜料,一方面在视觉上改变了白瓷的单一色调,另一方面在精神上赋予了其和谐的艺术表现力,清淡、雅致中寓动于静,传达出一种充满诗意情趣的美感。这件作品,在福建省艺术陶瓷版权大赛中获得了银奖。
而《国粹·京韵》则更是将德化白瓷烧制技艺与纹片釉的完美结合。该作品以气势宏美的中国国粹京剧为灵感启发,用经典的京剧人物造型唯美再现国粹历久弥新的神采气韵。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底座和头饰。底座均印桩而成,纹片肌理间填以青花颜料,如团花绽放,如水墨交融,渗透、衍化的动态美使作品既清雅又厚重。头饰出自巧霞之手,全部由其精心捏制、镶嵌而成,蝶翼的细微,花瓣的薄巧,制作、烧成的难度系数都很高。
恰是因其难,却达到了形、色、质一气呵成,实现了艺术美和技术美的高度统一。在2014年首届南通国际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铜奖之前,这件作品已坐拥第七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铜奖和第二届“闽艺杯”金奖等荣誉了。

在清雅与厚重之间,华羽显然不经意时便会流露出浑厚的大气来,他的近作《十年磨一剑》《曹雪芹》等就体现了这一风格。曹雪芹手持烟斗仰望苍天,一支枯笔掷于书稿上,夸张的胡须掩盖住的面庞似有一把心酸泪即将涌出。作品呈现的文化内涵让其拥有了更深邃的艺术灵魂。
当然,陶瓷艺术的创作体现的是艺术家的综合素质。苏华羽和曾巧霞也深谙平衡的支点,他们在配合、包容、交流中不断享受着艺术享受着美,力使作品在清雅的灵动中呈现厚重的大气势与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