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华:迁想妙得的写意陶塑
寇婉琼
看似蔑刀不经意地揩几下,却有着刀削斧凿般的深刻;整体看似惊鸿一瞥的随性,却又气势顿生,合理生动。这是我对陈德华创作的陶塑作品《高山流水》的第一印象。作品的艺术性、工艺性能如此完美地结合,其实是源于作者精湛深厚功力的诠释,源于其对该作品陶艺语言的把握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再看陈德华的其他作品,这样的感觉愈加强烈。他的达摩,他的钟馗,他的苏武牧羊,都是大写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这,不但需要创作者塑造技巧这一方面的高超才能,还需要其学问修养、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迁想妙得,才能创作出超形传神的作品。

《高山流水》
当然,陈德华这一才能的获得和他的过往经历以及敏锐思变的精神有莫大的关系。
陈德华1975年出生于德化南埕镇,20岁时从德化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便到了泉州从事树脂工艺的西洋雕塑。在此,他得遇一个好师傅,通过苦教勤学,很快脱颖而出,凭借出色的雕塑技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旬便能拿到一万多元的月工资。后来,师傅自己办厂,他又跟随师傅学做管理,极其熟悉市场情形。
2006年,陈德华在泉州自己做了一个工作室,专门为各个树脂工艺厂研发、设计样品,进一步掌握了丰富的市场信息。2009年,陈德华重拾德化白瓷,尝试创作了一件白瓷雕塑《屈原》参加当年的“闽龙杯”全国陶瓷原创设计大赛,竟然入选了,这给陈德华带来很大的信心。于是,陈德华下决心转型,回德化做陶瓷雕塑。
2012年,陈德华的工作室“陶研工坊”在德化成立,后来又成立了大泉艺术陶瓷研究所,与妻子林雪丽一起,夫妻携手,驰骋瓷坛,创作、生产摆设、香道类的作品。

林雪丽
毕竟在市场前沿浸淫已久,陈德华了解当前人们的审美情趣,他知道什么样的产品会更加紧俏。所以,他并不盲目地进行白瓷的创作,而是不断地寻找更合适的新材质。陈德华喜欢淳朴天然,所以在各种尝试之后,他选中了紫砂。“紫砂不仅颜色质朴,可塑性也很强,用来做人物雕塑再合适不过了。”他说。
陈德华的作品追求大写意,《高山流水》这一作品的题材源自古代伯牙的故事,用大写意的手法将伯牙弹琴时沉浸在高山连绵、流水荡漾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他采用了两种紫砂的颜色进行对比,强调出作品的立体感、韵味感。该作品在堪称工艺美术“奥斯卡”的2013“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评选中获得金奖。
《空》也是陈德华的代表作。这件作品是紫砂与白瓷的结合,薄胎瓷雕技法使得衣服线条圆润流畅,紫砂雕刻的脸部生动鲜活。作品造型是单纯的,坐禅的达摩隐于宽大的僧袍之中。然而如此简洁写意却产生了一种崇高的宗教感,让观者的思想进入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这件作品在2014年第七届厦门文博会中华工艺精品奖评选中获得最佳技艺奖。

《空》
陶塑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它来自艺术家对大自然的心灵观照,反映的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化的境界,是诗意化的空间。
陈德华显然已深得此精髓。大美隐于形,大道归于真。他说:“写意陶塑主要根据意象造型,充分发挥材质语言的特性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物象的把握意趣,从而达到物我交融、抒情言志。”
出于思变的创意创新,陈德华的产品很受欢迎,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表示,文化让泥巴有了灵魂,往后的自己要更加丰富学养,才能在创作中飞扬流畅,迁想妙得,同时,作品也要尝试将多种材料跨界结合,营造更深的意境美。

香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