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众所周知,丝绸是这条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海上通道的主要大宗货物。正如国际著名古陶瓷学家三上次男所言,“当中国的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熠熠生辉”。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主要货物,故“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
德化,这座千年古县,在600年前便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将脚步迈向世界,把中华文明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一座闽南小县城何以有如此魅力?答案只有两个字:瓷器。以瓷为媒,漂洋过海,千年瓷都磨不灭海丝印迹。
古时
窑火不熄天下“独白”
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在中国民窑发展历史进程中,德化窑作为民窑的典型代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古瓷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
唐末五代,在德化三班、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已较为发达,据史料记载,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便诞生于此。
宋元时期,德化制瓷工艺已采用轮作、模印和胎接技术,陶瓷业初具规模,德化瓷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海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彼时,德化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与此同时,德化窑成为天下“独白”的世界官窑。1976年发掘的屈斗宫古窑址,窑基全长57.10米,宽1.40至2.95米,共分为17间,其生产规模可想而知。这时期的德化瓷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主要是国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碗、盘、炉、盒、壶等。这些瓷器造型优雅,釉色晶莹润泽,温润如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德化的瓷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明代,是德化陶瓷生产的高峰期,德化窑烧制的白瓷驰名于世,有“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象牙白”之美称,西方则称之为“中国白”,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和“中国瓷器之上品”。明代也是德化窑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瓷塑作品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瓷器成为明代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
清代,德化陶瓷业进入到鼎盛时期,开发了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种,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德化县各地,出现了“一笼白瓷一箱银”的喜人景象。据文物普查,德化县绝大部分乡镇都有清代窑址,仅青花窑址便有177处,为历代以来窑址数的最高峰。德化青花瓷大量销往中国各地与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特别是“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的德化青花瓷器,足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时期。
现今
焕发新生“瓷国明珠”
历史更替,物是人非,德化陶瓷却与海上丝绸之路一道,源远流长,不曾断代。一踏入德化境内,目光所及是尽千年的瓷国印迹,所到之处必与陶瓷文化“撞”个满怀。
民国时期,由于战祸连年,民不聊生,德化瓷的生产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陶瓷市场日趋萧条,瓷业每况愈下,全无明清时期的盛景。尽管如此,在德化窑民国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瓷雕老艺人许友义三兄弟、瓷雕艺人苏学金、彩画艺人郑少陶等即是当时的佼佼者,1915年苏学金所雕制的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态逼真,开创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纪录。此外,一些精美的五彩和粉彩瓷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新中国的成立,使德化陶瓷业重获新生,陶瓷艺术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县坚持“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思路,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致力培育壮大。
如今,德化拥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80%的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产业格局,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同时建成了中国首个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
1993年,时任总理的李鹏欣然提笔,书下“德化名瓷、瓷国明珠”的题词。德化相继获得“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全国文明县城”等称号。
千年的历史积淀是德化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不断注入的新鲜艺术血液是它一直不被世界遗忘的原因。德化的现代瓷雕大师们,很好地运用了传承悠久的洗、捏、雕、镂、刻、塑、刮、削八种技法,雕刻出各种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在国内、国际的各种瓷雕艺术评比中捧金夺银。柯宏荣、邱双炯、赖礼同等一批瓷雕大师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永久收藏;同时,许多瓷雕艺术品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赠品。
现今的德化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发展最迅速、后劲最强的瓷雕艺术产业基地。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备受保护与重视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瑰宝;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首个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多年来,德化深入挖掘和培育陶瓷文化,致力把陶瓷文化打造成为泉州乃至福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成立县品牌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品牌培育宣传,建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联盟,支持企业设立品牌营销中心,对外统一使用“中国瓷都·德化”标志进行品牌宣传营销,强势打造“中国瓷都·德化”区域品牌。近年来,德化已成功发行了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中摩建交50周年纪念邮票、中马建交40周年纪念邮票,成功举办央视“寻宝——走进瓷都德化”等活动。如今,德化陶瓷品牌蜚声中外。
在城市建设中,德化将陶瓷文化融入其中,建设户外大型瓷雕、陶瓷文化护栏、陶瓷文化墙等陶瓷文化景观工程;规划建设屈斗宫古窑址公园、祖龙宫陶瓷祭祀文化公园和海峡两岸(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抓好德化月记窑陶瓷创意中心、国际陶瓷艺术创作基地和大兴堡美术馆等陶瓷文化项目建设,营造出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
未来
力争“世界陶瓷产业领导者”
海上丝绸之路曾让德化陶瓷走向世界,但辉煌绝不能只停留在过去。今年6月,由福建省陶瓷协会、泉州晚报社、中国瓷都·德化县品牌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仁海艺术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复兴中国白”计划正式启动。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良机,德化将带着新瓷器走出家门走向世界,续写昨日的辉煌。
当前,德化正积极向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申请授予“世界陶瓷之都”荣誉称号,以此为契机,推动世界陶瓷产业的传承发展和保护。瞄准“让德化成为世界陶瓷产业领导者”的目标,德化继续朝着“世界陶瓷之都”大步迈进,一系列影响德化未来发展的做法和重大项目也相应铺展开来。
以更大的目标发展陶瓷产业。成立县陶瓷产业发展委员会,编制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个目标”(打造国际陶瓷艺术城)、“两个示范”(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三轮驱动”(科技、文化、品牌)、“四个并举”(国内国外、共性个性、工艺日用、线上线下)思路,推动陶瓷产业持续发展。
以更高的水准打造发展平台。做大做优独具德化特色的“大城关”发展模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占地1000亩的国际陶瓷艺术城、580亩的电子商务二期工程、1200亩的中国茶具城、4000亩的中国china陶瓷文化古镇,把德化打造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陶瓷世界。
以更宽的视野深化交流合作。继续举办德化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陶艺交流年会等国际学术交流创作活动,加强与陶瓷城市和国际市场的对接与联系,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技艺交流、经贸合作与友好往来,使德化陶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