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又称德化瓷,是福建德化的汉族传统瓷雕塑烧制技艺之一。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汉族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从宋代开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地区,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产品。
品牌概述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这样盛赞德化的瓷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德化因陶瓷而闻名,陶瓷依品牌而发展,陶瓷品牌已经成为瓷都人心中的重要文化情愫。很多专家认为,德化陶瓷在中国虽然是民窑,却是世界的官窑。“德化陶瓷一开始就面向海外市场,销往190个国家和地区,特别受欧洲皇室所喜欢,甚至德化白陶瓷被法国人戏称为‘中国白’,他们被欧洲皇室和贵族作为奢侈品和艺术品收藏。”
精湛技艺延续品牌生命力
b
虽然产品以外贸为主,但德化陶瓷产业依然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大师与品牌良性互动,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陶瓷产业经济总量增长近500倍,增幅居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之首,被业界称为“德化速度”。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备受保护与重视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瑰宝;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首个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而为了用精湛的技艺延续品牌的生命力,智慧的德化人师承传统,实现技艺传承。在顺美集团陶瓷文化生活体验馆,一台台旋转机、一团团高岭土,在体验者的手中变幻出各式造型,或碗或瓶,这是古代制瓷工序中的拉坯工序。千百年来,德化能工巧匠就是用这样古朴的工艺,制作出一件件精妙的瓷器。如今,这些传统的工艺更是走进了一些陶瓷体验区、学校陶艺课堂里,得以传承发扬。
千年的历史积淀是德化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不断注入的新鲜艺术血液或许是它一直不被世界遗忘的原因之一。“模仿只能出匠人,不能出艺术大师。”蕴玉瓷庄的发展正是德化陶瓷传承技艺的缩影。作为“蕴玉瓷庄”的第四代传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德化县现代陶艺家协会主席的苏献忠,就是在不断地认识传统、吸收传统,然后超越传统,推陈出新。德化的现代瓷雕大师们,很好地运用了何派传承下来的洗、捏、雕、镂、刻、塑、刮、削八种技法,雕刻成各种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在国内、国际的各种瓷雕艺术评比中捧金夺银。柯宏荣、邱双炯、赖礼同等一批瓷雕大师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永久收藏;同时,许多瓷雕艺术品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赠品。
德化白瓷外销的同时,瓷器制作技术工艺也传播至东西方世界,促成了各国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比如窑炉技术,日本的烧窑技术就是从德化吸收借鉴而去,日本的窑器奉称德化窑为始祖。德国皇家瓷厂麦森、法国的切尔西都是从仿制德化的瓷场开始他们的陶瓷进程。再比如我们很多瓷器出口到国外改变了国外的饮食习惯,以往他们都是用植物叶子盛饭,现在却改用瓷器。”德化陶瓷博物馆负责人郑炯鑫介绍。
现今的德化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发展最迅速、后劲最强的瓷雕艺术产业基地。
延伸
精准定位走向国际市场
c
千年的辉煌,对于德化来说,不可能是别梦依稀的往事,而是更加奋发前进的动力。“海上丝绸之路曾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辉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遗址上,我们当地的企业家更是要找准国际市场需求,让更多今日的陶瓷也走向国际市场。”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表示。
近年来,受外贸出口形势不利、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以及陶瓷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德化陶瓷产业进入了“内外交困”的微利时代。不过这种危机感,也给业界带来了转机。德化陶瓷开始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相结合,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将艺术创意融入陶瓷产业,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再升级。
顺美集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在顺美集团文化生活馆内,分有国际文化区、礼品区、茶具区、大师作品区、diy体验区等不同的区域,将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国际文化区内,圣诞节、丰收节、复活节、玛雅文化、格林童话等元素制成的工艺品琳琅满目。据了解,顺美集团在产品开发上不但融合了传统的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还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巧妙融合异域文化特色,这是顺美集团在传统陶瓷设计上的创新成果。
郑鹏飞告诉记者,以往出口的德化陶瓷更多采用的是传统工艺,如何适应外国人的口味,这一度成为他们的困惑。“经过探索,我们大胆开拓。”他说,“如今,不管世界各地哪一个地区、哪一种文化,只要客户提出要求,我们就能按其需求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让产品更对路。”
郑鹏飞向记者透露了公司的设计、研发人员结构组成:在180多人的团队中,5%来自德国与澳大利亚,50%左右是公司员工,而其他的则是来自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知名设计师,福建省内高校学者,国家级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获得新生,陶瓷艺术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县坚持‘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思路,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致力培育壮大。”德化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德化拥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产业格局,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而作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于2011年10月17日被商务部授予“国家陶瓷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发展
精美古瓷窑火千年不熄
a
“作为民窑典型代表的德化窑,在中国民窑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化县陶瓷博物馆专家介绍,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在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和后坪山等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
唐末五代,在德化三班、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就已比较发达。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于唐代到德化县,其第五子文丽公得中明经博士,第七子颜仁郁初举进士,文丽公子化綵举国子博士及第,绘“梅岭图”,并著有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
德化外销瓷开始于宋代,是因为当时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非常发达。1932年,冯和法在《中国瓷业之现状及其状况》一文中提到:“宋末,荷兰人从福建(主要应指泉州)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德化的瓷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1292年,马可·波罗归国时,从福建带回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尼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于是,又有了把德化外销的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的说法。
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研究工作的叶文程老先生说:“明代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特别是永乐、宣德年间。1685年,英国派遣了商船‘中国商人’号到达福建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德化瓷等物品回国。当时在厦门的欧洲商人,特别是法国人把德化瓷介绍到欧洲,使欧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
德化瓷进入欧洲后,立即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地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据说1607年法国太子用一只中国瓷碗喝肉汤,在当时,只有国王和贵族才买得起瓷器这样的贵重珍品。
“这也印证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陶瓷之路。历经千年风霜,时至今日的瓷都德化古瓷依然瓷韵飘逸。”《今日中国》杂志记者孙超在德化采访时这样写道。千年不熄的窑火锻造了享誉世界的瓷都品牌,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长达50多米的宋元古窑屈斗宫古窑址、有着300多年历史被誉为龙窑“活化石”的月记窑、见证过“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的陶瓷商贸集散地的大兴堡……那些传统的古窑炉、老商号,无不彰显着德化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贸易从零起步,逐渐恢复和发展。1952年,德化县供销社开始收购陶瓷器,销往国内市场。1955年,德化陶瓷恢复出口,主要产品为日用瓷。”
“20世纪80年代后,德化陶瓷出口进入历史辉煌时期,德化企业家走出国门,引进西洋工艺瓷样品投入生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量迅速增加,呈跨越式发展。”德化县陶瓷博物馆专家介绍。
资料显示,1980年,德化陶瓷出口额为1521万元,1990年达6500万元,1995年达6.5亿元。2013年,德化县陶瓷产值150.12亿元,比2012年增长20.7%;出口交货值106亿元,增长19.0%,其中自营出口2.12亿美元,增长5.29%,成为中国出口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