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许瑞峰
1969年7月出生于德化
许氏瓷塑第6代传人
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 |
|
 |
作品:自在观音 |
|
|
 |
作品:牧羊女(左)宝石釉(右) |
|
日的午后,阳光金灿灿地洒进屋内,暖烘烘地让人有些遗忘了屋外寒冬的肃杀之气。
对面坐着的,是一身朴素装扮的许瑞峰,身为德化陶瓷雕塑家,他戏称自己是个“玩泥巴的人”。只是,玩泥巴能玩成赫赫有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对大多数人来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他的珍品数不胜数,其中《云龙观音》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春风报喜》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2001年,他研制成功高温红釉瓷“中华红”、窑变多彩结晶釉“宝石釉”,填补了德化瓷千百年来以白为特色的状况。
面对浩如烟海的瓷艺,在传统与当代的关系问题上,许瑞峰有他自己的理解和坚守。“这是一种思变与依恋的情怀,对传统的依恋,对当代的思变。”许瑞峰觉得,德化特殊的瓷土造就了白瓷,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这是德化陶瓷鲜明的印记,德化当代的陶瓷如果失去这些传统就没有了生命力。
【世家】
雕塑是力与美学的结合
许瑞峰的弄泥路相对于别人少走了很多弯路,他出生于德化县一个瓷艺世家,父亲是从事瓷雕艺术40多年、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
“雕塑是体力与美学的结合。”在许瑞峰看来,雕塑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比如绘画、舞蹈,创作过程看起来似乎少了一份优雅从容,工作服,和泥浆,各式工具器械,在作品的拉胚打磨间,满手泥巴不说,时常还搞到灰头土脸。而正因为此,雕塑这门艺术也方才显出一种特有的纯真之美,就如德化瓷塑最擅长的宗教佛像,便是一代代瓷塑匠人试图通过作品与天神沟通。
白天有太多的琐事和家累,许瑞峰的时间被切分得所剩无几,一天下来,真正不被打扰的时间,往往只有夜晚时光。穿上工作装,卷起衣袖,选泥、和泥、拉胚、施釉、喷釉……往往忙完就已是深夜时分。生性温和恬淡的许瑞峰说,日复一日的夜生活,大都是在思考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度过的。
“老一辈的德化瓷雕大师也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磨炼出来的,就像我的父亲许兴泰。”许瑞峰强调,雕塑是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艺术门类,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工艺美术大师必须是勤奋的、认真的,只有在不断的动手过程中,对工具、技巧这些雕塑语言的理解运用才能日臻醇熟,表现力也才能日渐丰富。
【思变】
技艺是一种磨炼,多的是彻夜的不眠,和苦苦守候的耐心
祖上世代业瓷,许瑞峰自小就受传统陶瓷文化的熏陶,这种熏陶是来自于他所成长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幼时做父亲的小帮手,到少年时期至陶瓷学校的系统学习,再到自己成立工作室,并成为工艺美术大师,对传统艺术的追寻和叩问是他一直坚持的方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仅满足于对传统瓷塑技艺的娴熟运用,已过不惑之年的许瑞峰,依旧孜孜不倦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新的突破口。
他曾潜心研究配方与烧成技术的改革,为了掌握结晶釉料的配制,他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次次的烧制,一次次的失败,却始终不曾放弃。2001年,他研制成功高温红釉瓷“中华红”、窑变多彩结晶釉“宝石釉”,填补了德化瓷千百年来以白为特色的状况。
他不满足于瓷器煅烧仅有空心瓷,思忖着如何烧出实心瓷。技术的创新自是艰难,实心堆塑的创作则更是需要耐心,雕好坯体后,还需等它自然风干,而这一过程一等就是三四个月,此后还需反复烧制十多次,用许瑞峰自己的话说,“这样的工作,没有十足的耐心是无法完成的”。
面对浩如烟海的瓷艺,在传统与当代的关系问题上,许瑞峰有他自己的理解和坚守。“这是一种思变与依恋的情怀,对传统的依恋,对当代的思变。”许瑞峰觉得,德化特殊的瓷土造就了白瓷,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这是德化陶瓷鲜明的印记,德化当代的陶瓷如果失去这些传统就没有了生命力。
正是这样的勤奋与探知成就了他自己,就像他经常说的“用作品说话”:他的珍品数不胜数,其中《云龙观音》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春风报喜》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
问起对自己的定位和未来的期待,正值创作黄金年龄的他说,“以后的作品数量不会多,对现状的思考、对个人情感的描述将会更多地呈现在作品里”。
【收藏】
古往今来的收藏,德化瓷的价格还在低洼处
“作品最为难能可贵的便是‘精气神’,每个细节都力求栩栩如生,就连一条衣褶的纹理都要细细地推敲,一个成功的作品往往都要经历几番的推倒重塑。雕塑是静止的,但它内在的动感却可以让人感知,这便是它的‘精气神’。”正是对作品入木三分的深研,许瑞峰被誉为德化当代瓷最值得收藏的瓷雕大师之一。
“收藏是一门学问,德化瓷的主流收藏按时间序列来区分,大致为三种:明清德化瓷、‘文革瓷’、现当代瓷。”许瑞峰说,由于各个时期的特殊性,收藏者切勿盲目出手。
“德化的白瓷创作在明朝达到了鼎盛,大师首推明代何朝宗,其经典作品以观音、罗汉等佛教人物居多,也成为德化瓷塑艺术的传统。”在许瑞峰看来,这类作品的收藏极需眼力和实力,收藏圈大抵都是资深业内人士。
“文革瓷”,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作品大部分是集体创作,而且题材也深具时代特色,“毛泽东像”、“过草地”等颠覆传统佛像的作品比比皆是。“而且作品正式面世前,还要经由县、市、省等层层审批,能保存下来的作品都已达传神的境界,是相当难得的上乘之作。当时工厂里,老艺人们只在作品上盖上自己的工号,计件时好做区分,所以,‘文革瓷’并没有落款名,因此也给仿冒者留下了可乘之机。”许瑞峰说,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由于当时创作采用石灰釉,并且用柴火烧制,瓷胎比较厚,釉色很美观,其流通价从2010年以来已经翻了十倍之多。不过,“文革瓷”的收藏,藏者需对“文革”时期德化老厂的制瓷历史沿革了如指掌,故该收藏圈也以业内人士为主。
“文革”结束后,这些老艺人从德化老瓷厂走出来,自办陶瓷研究所,潜心研究瓷艺,并将技艺传授给中青年一辈,这些新老艺人成为了德化现当代瓷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德化陶瓷承上启下的责任。这些当代艺人的艺术珍品,就在普通藏家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或可就近欣赏,或有机会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它的收藏门槛相对较低,如今也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当代瓷收藏的行列中来。
许瑞峰认为,德化白瓷相较于其他窑口,如景德镇,在国内收藏市场上的热度、价格还处在低洼处,这与其制作工艺、世界声誉不相符合,但这种落差形成的升值空间也成了今后收藏人士的机会。
□艺讯
●12月8日福建古玩商会系列活动“走进厦门”,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古玩界朋友和游客来淘宝、鉴赏、交流。福建古玩商会的这次活动邀请北京收藏鉴宝专家前来坐镇,为广大藏友答疑解惑,举行了会员古玩藏品展示、交流和爱心拍卖会。著名国画家杨浩石、书法家林坚璋先生不吝墨宝奉献爱心,德化的“禅”文化观音瓷展,南平建盏,莆田闽翠缘砗磲展,工艺师精湛的技艺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
●2014年12月12日至21日期间,由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桑莲居艺术馆联合举办的“蓝——共同的畅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于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二楼东展厅展出,市民可前往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