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会议摆放在主席休息室的青瓷作品美人醉 郑峰 摄
正在修胚的郑峰 郑峰 摄
大钢琴家霍洛维茨曾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艺术都是相通的,在青瓷艺术家郑峰的为艺生涯里,“大道至简”四个字同样贯穿始终。
APEC国宴上惊鸿一瞥的美人醉、北京艺术博物馆里莹润如玉的瓷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轮美奂的礼品瓷……与青瓷结缘20载,心无纤尘、温润如初的郑峰就如魔术师一般,将手中的泥块变幻为千年国粹,不断绽放着“朴素之美”。
大道至简:朴素即是最美
郑峰,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在浙江龙泉,凡接触过郑峰的人,都一致称赞他的“做人”和“为艺”。在人才迭出的青瓷圈中,有人说,郑峰贵在“年轻”,胜在“简单”。
初见郑峰,第一感觉是沉稳内敛、谦和含蓄,在满屋子青瓷釉色的映衬之下,更显温润。郑峰40岁的年纪,在青瓷圈内尚属年轻一辈。
郑峰的父亲是位医生,曾在小梅卫生院工作过数年,而龙泉窑的创烧地——大窑就离小梅不远。那时,郑峰经常跑到大窑古窑址,捡拾古瓷残片把玩。童年的情结使然,高中毕业后,郑峰跑到了离县城四十多公里的木岱——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来到了国营龙泉瓷厂一分厂,拜表舅诸葛筱为师,开始学习青瓷制作,后跟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非遗传承人卢伟孙大师制作青瓷烧制技艺。
一次次地揉泥,一次次地拉坯成型,一碗、一盘、一瓶、一罐的制坯,将他生命中日月交替、四季轮换、生活甘苦,融入到枯躁乏味、周而复始的辛勤制瓷之中……但就在这段难熬的山中岁月里,他完成了与青瓷的第一次对话,练就了独特的青瓷烧制手法,更成就了温润如初、单纯淡泊的艺术品格。
由于年轻,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在郑峰许多作品中,更加注重“人性”的展露。郑峰认为,做瓷就跟做人一样,“大道至简”。
“大道至简,说起来很容易,但要用作品的形式反映出来就很难。”在郑峰看来,越是简单的青瓷就越是难做,“打个比方,看到刻字、雕花的青瓷,人们往往只会注意上面的图案和字体,从而忽略了器形,但如果是纯素的青瓷,器形、釉色好坏偏差就十分明显了。”
为了更高地要求自己,在创作中,郑峰追求极简之美,不断地挑战着龙泉青瓷粉青釉、梅子青釉色的独特配制技艺,多次施釉和薄胎施釉技术,厚釉烧成技术和哥窑的开片控制技术。在郑峰的手中,泥土的深沉、水的灵逸、还有那火的激情,被凝炼成一种思想,走着、看着,潜意识里深藏的情绪就会被渐渐的抒散勾引……
以瓷为词:追求青瓷意境之美
郑峰爱瓷,也爱词。“青瓷和宋词都是宋文化的巅峰之作,青瓷最高的境界就像宋词一样,意蕴优美,意境深远,以瓷为词,从而引发人内心的共鸣。”事实上,在日常创作中,郑峰也经常从宋词中汲取灵感,就像此前在APEC会议上惊鸿一瞥的美人醉。
2013年10月,郑峰受邀参与APEC会议国宴青瓷的设计与制作,主要负责美人醉、手工中式盖碗、智峰茶壶的制作。对于一个藏于深闺多年的青年艺术家,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考验。常说:烧窑,玩的就是心跳。可这一次的烧制,让郑峰的心都快蹦出来了。
施釉,作为青瓷烧制中最神秘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说,釉色越厚,素胚越薄,烧制出来的青瓷“玉质感”就越佳,但每多上一道釉,难度就越大。普通的青瓷多为两到三次施釉,而APEC上的美人醉则是施五到六次釉,这意味着往往一窑烧出来,没有一个是可以用的,最后只能忍痛敲碎。
此外,多次施釉不仅考验着青釉配方和烧制技艺,对天气的要求同样十分苛刻,一碰到下雨天就只能“停工”。
据郑峰回忆,当时一共烧制了700多个,可最终只挑出了275个美人醉送抵北京。让人欣喜的是,APEC会议期间,这些百里挑一的美人醉被摆放在了雁栖湖国际会都的主席休息室、会议中心接待室等重要区域,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喜欢和关注。
郑峰制作的美人醉,曲线婀娜,釉色完美,在灯光的映衬下流转着淡淡的光芒,仔细观赏,耳畔似回旋起了汴京的丝竹弦乐声,那抹碧色就如宋词里描绘的仕女款款而出,顾盼生辉。
不仅是美人醉,郑峰以瓷为词,用心地创作着每一件“美如词”的作品。在郑峰的工作室——竹三堂,可以看到一只只斗笠茶盏,名唤“青箬笠”,取自张志和《渔歌子》中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有心之人就会发现,这几只茶杯形状花纹虽然相似,但釉色却有不同。
“这只是二代的,那只是五代的。”郑峰透露,就一只小小的茶盏就前前后后改良了五次,最终呈现出来的“青箬笠”胎薄如纸,厚釉烧成,底座莲瓣次第绽放,曲水流觞间仿佛能感受到往昔陆翁、颜真卿、张志和三人把盏啜饮的洒脱之意。
挑战自我:在矛盾中寻求突破
“创作青瓷就是要在矛盾之中寻找平衡。”在采访中,郑峰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到这句话。事实上,与青瓷结缘20余年,郑峰也一直在矛盾之中寻求着新的突破。
郑峰的青瓷工坊展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上一批新的作品,就在前不久,一些釉面绘着佛手图案的青瓷被置放在了展柜里面。在青瓷上面画画?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龙泉青瓷已经达到美学的巅峰了,要想创新就要换一个角度。”这批作品正是他最新的尝试,与书画家郑竹三先生一起创作的画瓷。向来崇简的郑峰缘何会做这样的尝试,这里面有他的想法。
在郑峰看来,比起龙泉青瓷,书画名家有着更大的影响力,龙泉青瓷需要推广,而书画名家也在谋求载体传承作品,两者可谓不谋而合。
当记者问道在青瓷上作画会不会破坏美感时,郑峰笑言:“艺术可以有多种存在的模式,繁与简是对立的,但只要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就是不矛盾的,就像在宜兴的紫砂壶上刻字,两者结合得好反而能相得益彰。”
言毕,他又强调了句:“这是尝试也是创新,但青瓷与书画相结合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艺术难题,不仅对青瓷艺人的要求很高,而且要求书画家对龙泉窑有一定的了解。”不过,郑峰对自己很有信心,他说:“突破自我就要不计代价。”
的确,趁着年轻,敢梦敢闯,趁着还有时间,多去尝试。艺术的道路是无止尽的,这条路上巧匠虽多,但大师依然属于凤毛麟角,郑峰仍有追梦空间。在40岁的黄金时代里,郑峰对未来充满了虔诚,他说:“我把一生的追求都交给了青瓷。”(完)
(原标题:青瓷艺术家郑峰的为艺之道:绚烂之极复归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