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邢窑精细透影白瓷薄如纸、白如雪、质如玉、光如镜,将我国瓷器烧制技术推向新高峰,却为何在隋代昙花一现,在盛唐邢窑白瓷烧制高峰时也未出现?恢复邢窑白瓷第一人张志忠推断,透影白瓷可能与隋炀帝力主恢复汉代以前中国本土铅钡玻璃有关,后因国力日渐空虚,透影白瓷烧制便荒废了。
邢窑创烧于北朝,早期受南方影响,以烧制青瓷为主,北朝后期开始烧制白瓷。到隋代,邢窑白瓷成为主流,不仅有粗胎化妆白瓷、细白瓷,而且还出现透影白瓷,奠定了中国唐代陶瓷南青(越窑)北白(邢窑)的格局。
张志忠介绍说,1988年到1992年,邢台内丘县西关窑址出土了隋代透影白瓷片。从那以后10余年,国内一直没有发现文献中记载的透影白瓷完整器型。直到2009年,西安近郊隋大业四年(608年)墓中出土一件邢窑精细透影白瓷杯,才用实物印证了文献记载。
“隋代透影白瓷创造了中国最早高档陶瓷制品的神话。”张志忠说,其胎体中含钙和钠的成分较多,在高温烧制下,胎体和釉面充分融合几乎不分,瓷化程度高,形成一种近乎于透明的乳脂体。这种透影白瓷实现了极其细腻的胎釉质、极其薄的器壁、极其规整的型质,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胎釉合一的先河。
为何这种精美、名贵的瓷器只在隋代昙花一现?张志忠认为,从先秦到汉,中国本土能烧制玉质感强的铅钡玻璃制品,到东汉时期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西方的钠钙玻璃制品取而代之,本土铅钡玻璃制品逐渐衰亡。透影白瓷的出现可能与隋炀帝力主恢复铅钡玻璃有关。
张志忠推断,隋炀帝登基不久,便命人在当时原料、工艺都很好的邢窑烧制铅钡玻璃,伟大的邢窑工匠们不断摸索烧制出透影白瓷,专门供奉皇宫。可惜,这种不计成本的名贵瓷器成品率很低,产量极少。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修运河,征高丽,国力日渐空虚,透影白瓷烧制便荒废了,后人再无恢复。
今年51岁的张志忠从198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河北临城县第一瓷厂上班开始,到后来当上临城县文保所所长、文物局局长,一辈子都在从事邢窑发掘、研究和邢窑白瓷的恢复工作。至今,张志忠和他的助手们已经恢复了唐代邢窑鼎盛时期的白瓷,但隋代透影白瓷的恢复工作却进展不大。
张志忠说:“隋代透影白瓷体现了古人的高超智慧,其胎釉料配方、烧制工艺至今无法破解,而且越深入研究越迷糊,总感觉古人无法超越。”恢复隋代透影白瓷是张志忠与邢窑结缘30多年的不断追求,他和他的助手们一直在努力。(完)
原标题:专家试解隋“透影白瓷”昙花一现之谜:隋朝国力空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