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持篾刀,一个修骏马的头部,一个修关羽的头巾;两人各自忙活,却又彼此兼顾、配合默契。这是笔者见到郑建冰和王冬燕时的场景,而这并不是偶尔为之。王冬燕想了想,说,还真找不出哪件作品不是两人共同创作完成的。
郑建冰1990年出生于莆田市。他其实自小就接触到了雕刻艺术,因为他的父亲是木雕和石雕从艺者。在这样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郑建冰无疑比别人多了一些禀赋和耳濡目染的熏陶。2005年,开明的父亲希望郑建冰能多接触一些别的艺术门类,将儿子送进了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与此同时,家乡在永春县苏坑镇的王冬燕虽然学习了三年的瓷雕艺术,却深感需要进一步深造,也来到了厦门工艺美院。
在厦门工艺美院中,建冰和冬燕师从雕塑系的杨绍浩老师,系统地学习了泥塑、人体速塑、人体素描、人体速写、浮雕、动物泥塑、雕塑创作等。他们两个是全班最好学最坚持的学生,总是上午上完课后,下午就到杨老师的工作室边学习边帮忙。他们参与了杨老师各大型城雕的创作,从中受益匪浅。

2008年,建冰和冬燕从厦门工艺美院毕业了,又双双进入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王则坚老师的工作室工作和学习。
王则坚老师曾经在德化待了十年之久,对德化陶瓷的研究和创作有很深的造诣,是业界公认的何朝宗瓷塑艺术优秀传统忠实的研究者与传人。在这里,建冰和冬燕除了参与广场雕塑的创作,还接受了陶瓷艺术的滋养,学习了传统观音的创作技法,并且,他们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
又经过三年的艺术积累,2011年,王则坚老师鼓励建冰和冬燕到德化发展。王老师告诉他们,只有陶瓷这种材质才是最适合艺术创作的,而首选之地必定是瓷都德化。

2011年8月,建冰和冬燕来到了德化,创办起凌越陶瓷创作室。
每一个年轻人要创业起步,都需经过一些艰难的求索过程,建冰和冬燕也不例外。但是比起别人,他们的创作之路无疑走得更快更顺畅一些。建冰谦虚地表示是源于德化人民的热情接纳与帮助。
事实上,是他们扎实的创作功底为他们赢得了认可和宽广的发展空间。出身于学院的建冰和冬燕受到了非常系统的学院教育,因此在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当代的艺术理念,更加严格地遵循美学规则。他们注重雕塑的比例问题,“譬如,以头部长度为单位计算,人体通常是七个半头长这样的比例,遵循比例美,才能有整体的和谐美。”建冰说。
“整体和谐是构成人体美重要的一环。人体的整体和谐来自均衡、对称、协调等形式美,所以我们更加重视构图,让细节屈服于整体。”冬燕指着一件关公雕塑补充道,“比例不协调,关公的气势就不足。”
该件关公雕塑,头罩布巾,方头大耳,国字脸庞,丹凤眼,蹙眉,长髯;其身着铠甲,衣袂随风舒展,张弛有致,腹饰盘龙玉带,站立远望,气宇轩昂,正气凛然,表情生动自然,神态庄严肃穆。
整件作品造型美观,不但布局合理,比例和谐,而且全身上中下三段摒除了一般情况下人体塑造的平直呆板,而是出现了生动的韵律感、节奏感、立体感。如此,整个塑像仿佛“活”了过来,将“武圣”关公的仁义忠勇刻画得惟妙惟肖,独具风格神韵。
这是创作者高超技艺、独到审美的结晶。
建冰和冬燕是王则坚老师的弟子,自然将明朝“瓷圣”何朝宗奉为圭臬。他们学习何朝宗,遵循传统却又锐意创新,将何朝宗的技法广泛运用到其他题材的创作中。
但他们最喜欢的题材依然是关公和观音造像。建冰表示,他喜欢关公的忠义精神,因此,关羽,或者关羽和赤兔马等的造型还会不断地创作下去,还将拓展开,设计创作一系列“三国”人物与马相结合的造型。
“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创作中,构图必定是首要的,其次才是细节。艺术作品既要有活泼的细节上的描述,更强调系统整体性的把握;细节的刻画一定要屈服和服务于整体性主题的体现。”建冰进一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