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在隋代时主要烧青瓷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等。唐代主要烧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产品有碗、盘、杯、盏、钵、枕、注子、玩具等。余家沟遗址出土物以碗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釉多黄色,与唐代陆羽《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的特征吻合。
图一:安徽寿州窑窑址
寿州窑,在今安徽省准南市,唐代属寿州,故名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 兴盛于隋唐,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名列唐朝各大窑口第五,存世350年,失传1200年。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 ”,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
今窑址附近犹堆积无数黄色瓷碎片和窑具,对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史有重要 意义。
直口,鼓腹,平底,肩置八系。器胎为灰白色,胎体厚重,釉淡青泛黄,积釉处呈青褐色,器内满釉。器外施釉不及底、罐下部有流釉形成的腊泪痕,釉玻璃质感强,且有细小开片,通体用两道凸弦纹相隔,形成三层图案,第一组肩部饰八只莲蓬和八个朵花纹交错排列围贴一周,中间一圈为十只奔跑状的幼虎和十个莲蓬相交排放,最下层是菩提等植物纹样。装饰上除用了一些堆雕和粘贴等技法外,主要采用模印贴花,即先用模子制出花纹,再用浆水堆贴在未上釉的器胎上,成型后的瓷器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犹如浮雕作品,使整件器物造型更显粗犷、庄重,这种装饰与造型合为一体,各自发挥其效果与特长,体现了六朝青瓷的杰出成就。
佛教在汉代开始传入我国,佛教艺术也就随之而来,在三国、两晋的瓷器装饰上已有所表现。六朝以来,我国青瓷从造型到装饰花纹方面受佛教影响更大,从这件寿州窑六朝青瓷罐上装饰的莲蓬、菩提等植物花纹中可略见一斑,从而创造了不同于前代的新风格。
我国是瓷器的发明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但真正造型多样、装饰丰富的成熟青瓷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此时生产的青瓷,无论是从胎釉原料的选用、成型、施釉方法、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是青瓷生产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它是我国瓷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这件美观实用的寿州窑瓷器,更是六朝青瓷中的佼佼者。
唐寿州窑黄釉瓷枕,高8.5,长15,宽11.3厘米,1958年芜湖市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南朝寿州窑青瓷贴花罐,高22.5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9.5厘米,1982年寿县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图二:安徽省博物馆藏唐寿州窑黄釉瓷枕
枕为箱形,枕面中部微凹。底留有一圆形通气孔,黄白色胎土上涂有一层化妆土,体表施晶莹透亮的黄釉,底未施釉。枕面中央印规整的菊花纹,器型典雅。唐代寿州窑多为素面,印有花纹的寿州窑瓷器极为珍贵。寿州窑黄釉为高温黄釉,其着色剂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
瓷枕创烧于隋代,唐、宋以后流行很广,在尺寸上,早期较短小,金元时期长。唐枕均为形短体小。因瓷枕光洁细润,质坚清凉,是古代夏令寝卧的佳品,除作为寝具外,也用此辟邪、行施按脉及随葬等等。枕分两类:一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枕,包括彩色釉,单色釉等品种;二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瓷枕,主要是釉下彩绘、刻、划、剔、印等白瓷枕和青瓷、黑瓷枕等。造型最初为箱形枕和兽枕两大系统。后来又派生出建筑形枕、人形枕等。我国南北方窑场普遍烧制,而以北方为盛。
唐寿州窑黄釉执壶,高23.2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9.6厘米,1959年泗县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图二:安徽省博物馆藏南朝寿州窑青瓷贴花罐
图四:唐寿州窑黄釉执壶
执壶在唐代又称“注子”,是当时较流行的一种酒具。喇叭口,短颈,鼓腹,八棱短嘴,双系,与嘴相对的一边置曲柄。寿州窑黄釉执壶除造型工整,制作精良外,其最具特色的是纯正的蜡黄釉色,光滑匀净,系寿州窑烧制的代表作品。
这件黄釉执壶釉色之所以纯正莹润,十分美观,与施护胎釉有很大关系。护胎釉又称“化妆土”或“瓷衣”。它是由白净细腻、含铁量极少的瓷土配制而成。在瓷器入窑熔烧前,先将其施于胎体表面,然后再施表层釉,这种先上化妆土的技法,既可以掩盖胎料因杂质未除净而泛出的杂色黑点,又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的缺陷,提高釉色莹润和玻璃质感。寿州窑生产的黄釉瓷器都使用化妆土,再加上釉中含铁量适当,用氧化焰烧成。
寿州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该地在唐代归寿州所辖,故名寿州窑。寿州窑始烧于南朝,盛于唐代。其隋以前烧制青瓷,唐代改烧黄釉瓷,并兼烧黑釉瓷。黄釉又分蜡黄、鳝鱼黄和黄绿等色。产品不仅有执壶,还有碗、盏、杯、盆、钵、罐、枕及玩具等多种,寿州窑黄釉瓷器具有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唐人陆羽在《茶经》一书中就有“寿州瓷黄,茶色紫”等记载。
唐寿州窑黑釉执壶,高21.3,口径8.7,底径7.7厘米,1982年寿县许传先先生捐献,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图五:安徽省博物馆藏唐寿州窑黑釉执壶
喇叭口,短颈,肩部丰满,长圆腹。肩部装有八角形短流,与之对应部位安装弧线形短柄。平底。胎稍厚,可见细颗粒,黄白色,施釉前先施化妆土。口沿内及体外均施黑釉,施釉不到底。
作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寿州窑,以生产黄釉瓷器而著称。实际上在该窑的唐代瓷器产品中,还有大量的花釉产品和黑釉产品。并且黑釉产品的数量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寿州窑黑釉瓷器釉色黑亮,流釉处常见窑变现象,与鲁山花瓷有某些相似之处。在一些黑釉瓷枕类器物上,还可以见到贴木叶纹的装饰手法,为宋代吉州窑的此类装饰手法开了先河。可以说,在唐代黑釉瓷器的生产上,寿州窑黑瓷器是居于上等水平的。
该执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光亮润泽。在其肩部流釉处可见窑变现象,是唐代寿州窑黑瓷中的精品之作。
唐寿州窑黑釉瓷枕,高7.3,长16.7,宽11.7厘米,1972年巢湖市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图六:安徽省博物馆藏唐寿州窑黑釉瓷枕
枕造型为箱形,枕面中部微凹。箱形枕是瓷枕最常见的形式,贯穿从隋到元瓷枕生产的各个朝代。南北方均有生产,其造型包括长方形、圆角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等。由枕面、枕壁和枕底构成,枕体中空。此枕底露黄白色胎,并有一圆形出气孔,其余几面均施黑釉,其釉面莹润光亮,应为寿州窑唐代产品。
唐人陆羽《茶经》中记载寿州窑为当时六大瓷窑之一。唐代除烧黄釉瓷外,还兼烧黑釉瓷器,其品种有瓶、罐、碗、枕等,有的釉色漆黑光润,有的呈酱黑色,胎较厚,有粗细之分,细者胎体较白。黑釉瓷器的呈色剂与青瓷一样也是氧化亚铁,恰当的控制氧化亚铁就能烧制出美丽的黑釉瓷。黑釉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浙江地区就生产一种釉色为褐黑色的原始瓷器,但黑的程度不够。真正黑釉瓷烧制成功要到东汉后期,它的烧制成功,打破了单一的青釉传统,丰实了釉的装饰内容。唐代黑釉瓷已很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