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他很爱玩,玩泥巴却玩出兴趣;长大后,他还爱玩,玩陶瓷却玩出情感;现在,他仍爱玩,玩艺术却玩成了大师。他就是中国瓷都德化县唯一百年老字号--“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技师、德化县现代陶艺家协会主席——苏献忠。
苏献忠作品《杞人忧天》
苏献忠又名珠庄, 1968年11月出生,其作品《何箫》、《“误”读水浒》、《思》、《水浒108将》、《汉戏》等获得国家级金奖;作品参加过荷兰阿姆斯特丹内格勒博物馆个展、亚洲东亚现代陶艺展以及中、日、韩“三国演义”现代陶艺展。
享受“快乐陶瓷”
“我小时候非常野,爱玩,爱看小人书。”苏献忠说,父亲曾经威胁过他,如果不做陶瓷,就把他的小人书烧掉。于是,偏执的他就把小人书拿给父亲,没想到父亲真给烧了。书是烧了,但却没能把他爱玩的天性一起烧掉。
苏献忠说,自己真正开始接触陶瓷,是1985年暑假,那时他把身边能玩的东西都玩得索然无味了,最后实在没得玩,就在自家的陶瓷厂里玩起了泥巴,泥巴成了“新宠”。起初,他抱着好玩的心态照着样品捏,没想到三两下就把小孩子的形象做了出来,这“小小的成就”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立马做了一系列连环画的人物形象,再也收不住手,一做就是30年。
苏献忠认为,对陶瓷有兴趣后,还要去享受这个过程。这也就是后来他提倡的“快乐陶瓷”。
“小时候看到工人制作陶瓷,一边忙碌,一边与同伴聊天、调侃,有时候隔着长长一排瓷器陶罐喊话,嬉笑怒骂,工作完去喝小酒,很是享受。”苏献忠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仍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觉得那些工人在做陶瓷时,是发自内心的愉悦,那种精神至今仍令他感动不已。
“从事一个行业,要是你能快乐,就再好不过了,这种快乐必须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苏献忠说,现在他每创作完一件作品时,他都很快乐。有时,他的学生会偷笑,说老师又在呓语,又在自我满足了。
不要规矩要情感
玩泥巴后的苏献忠,在大家都规规矩矩遵循传统技法做陶瓷时,他又“玩”出新花样了。
“传统的套路太规矩了,应该赋予作品以情感。”苏献忠表示,很多人做出的古代美女都是笑的,貂蝉是笑的、王昭君也是笑的,只是把她们作为一个美女最美的状态展现出来,缺少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这让他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些不对,他觉得在历史的语境下,她们不应该是那样子的,应该有些情感,于是他就选择从情感入手,切入到雕塑。
很多人都会问苏献忠,“你塑造的美女怎么这么生动?”他说,其实就是领悟了情感。在苏献忠看来,一个好的作品不仅仅是体现在出神入化的外形和精湛的雕工,更要有一种让人感受得到的内在的东西。
苏献忠虽然爱玩,但也有他“三好生”的一面:爱看书、爱下棋,笔记随身带。在苏献忠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他的座位旁、桌子上、书架上都有书,家里的餐厅、厕所也都放满了书,那些不同类别的书被他随性摆放。
对很多事都不讲“规矩”的苏献忠,对看书倒有些规矩了。他说,他吃饭的时候他一定要看历史书,不然吃不下饭;上厕所要看一些杂书,放松自己。创作之余,他最爱的就是看书,不让自己闲下来。
他看书的类别涵盖文、史、哲,那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偏“冷”,这些书都不是当下最热门的,但都有其个性所在,书里传递的一些情感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继承传统精神而不是技法
苏献忠说,很多人一说到德化的反应是“德化就是做佛像的”,这让他很纠结,他表示,其实历史以来,德化的佛像陶瓷都具备人文关怀,例如何朝宗的达摩,波涛汹涌的海浪上面却坐着一个淡定的人,这就是人文关怀的情节。而现在,德化好像在注重技法的层面上更多,注重精神的少,有点背驰。
苏献忠认为,何朝宗在他的时代塑造出独一无二具有陶瓷语言的雕塑,是很前沿、很先锋、很时尚的。而当代人如果还沉迷在何朝忠的技法上,把所有的时间、空间全部都凝固在何朝宗的那个时代,就没有所谓的当下。
“应该继承传统的精神,而不是技法。”苏献忠说,技法只是基础,一旦技法成熟,马上就要走出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发现自己的长项,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向。
在苏献忠看来,德化陶瓷的优势在于“雕塑语言”和“材料”,这两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用得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何朝宗,用不好就可能僵化。
苏献忠提倡颠覆传承。他觉得,每代人风格、语言都不一样,每个阶段的自己也是不一样的,要有勇气去颠覆去否定自己,不断探讨、不断探索,生命力才会旺盛。他说,希望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德化陶瓷再“玩”出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