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周华 半闲堂 摄
弟弟周鑫 半闲堂 摄
摆放在习主席休息室的兽面如意洗 半闲堂 摄
中新网丽水1月9日电(记者 童静宜 见习记者 奚金燕)艺术家和匠人,有时只是一步之遥,有时却是鸿壑之别,前者习于思考创造,后者局限于纯粹复制。所以这世上,产品很多,撼动人心的作品却很少;匠人很多,受人景仰的大师却是凤毛麟角。在浙江龙泉青瓷圈内,周华、周鑫两兄弟算是传奇人物,他们从事仿古瓷,形神俱似,就连专家也难以鉴定真伪;转型艺术瓷,师古却不泥古,自成风格书写一段传奇。
就在前不久的APEC会议上,兄弟俩联袂烧制的“兽面如意洗”、“一清如水”被摆放在了习主席休息室,器形庄重典雅,尽显大国风范,釉色丰润,秉承传统遗韵,引得观者为之侧目。
一脉相承的青瓷世家
采访之前就对“周华”略有耳闻,圈内关于他的传奇不少,等看到真人时却有点意外,周华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对亲兄弟,哥哥周华幽默爽朗,弟弟周鑫含蓄内敛。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俩一起做青瓷,还做出了一段段传奇,这在圈内实属少见!
在浙江龙泉,若论青瓷技艺的传承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家传渊源(在浙江龙泉宝溪,一直有李、张、曾、陈青瓷四大家族一说);一类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龙泉青瓷恢复生产后国营瓷厂的从业者。周华、周鑫兄弟俩即属于前者。
据周华介绍,从他们的太爷爷李君赐那一辈起就已开始从事龙泉青瓷的烧制,到外公李怀荣、伯公李怀德一代更是人才济济。在圈内,李怀荣也算是一个人物,1939年创办了“元昌青瓷坊”,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与其堂兄李怀德一起,参与了当代龙泉青瓷生产的恢复工作,即当时恢复龙泉青瓷烧制的11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自那以后,龙泉青瓷即走上了重现辉煌之路。
相似的背景一般来说也延续着差不多的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华、周鑫的母亲李素香跟大多数青瓷从业者的后代一样,在当时的龙泉国营瓷厂工作,并曾担任过该厂工艺小组的组长。因此,自小兄弟俩就常常跟着母亲上班加班,偷偷在一旁玩石膏板、泥巴。不知不觉,童年里的青瓷就沾染上了母爱的味道。
而真正把兄弟俩带上青瓷制作道路的则是他们的外公李怀荣。
据周华介绍,他们的外公李怀荣从当时的国营瓷厂退体后,闲着无事回到老家宝溪,玩票性质的又做起了仿古瓷。为了早点自立,待到初中毕业后,才十六七岁的周华想也没想就跟着外公做起了仿古瓷。两年后,弟弟周鑫也追随了哥哥的脚步。
学艺时,李怀荣是按老一辈艺人传承手艺的要求在教导他们,手把手教,实打实练,贯穿做青瓷的每一个环节。常常带着他们背着锄头满山转,到山上选矿,回来后还要他们提炼和陶洗。“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练泥机,就用铁锹打泥;没有气窑,就熬通宵看着火”。忆及往昔,对兄弟俩来说,那是一段艰辛而又回味无穷的岁月。
艰苦的岁月磨平了兄弟俩的性子,也磨去了两人的躁气,所以直到后来下山到县城开厂,兄弟俩依旧保持着在山上的生活习性,不爱应酬不爱交际,就喜欢安静地呆着,喝茶做青瓷。
几可乱真的烧制技艺成圈内神话
学艺有成后,兄弟俩一块来到了上垟从事烧制仿古瓷。那几年也正是龙泉仿古瓷风头正盛的时候,由于对仿古瓷的认识还停留在图片上,兄弟俩做出来的产品总是差强人意。
2002年,机缘巧合之下,他们认识了圈内赫赫有名的古青瓷收藏家汤伟。出于惜才之心,汤伟在得知周氏兄弟的困惑后,拿出了许多自己珍藏的古青瓷,供他们欣赏品鉴。也从这时起,他们才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了龙泉青瓷南宋巅峰时期的绚丽。
在艺术领域,有人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便能有所成;有人天资虽不足却持之以恒不停努力最终登成就之殿堂。而周华周鑫兄弟天份有之再兼努力,他们的仿古青瓷产品几可乱真。
曾经有过一出闹剧,有海外收藏家买走了兄弟俩制作的一件仿古瓷,结果被海关查扣,被文物部门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来还是兄弟俩出面作证,才免去了这位客人的牢狱之灾。
这样的误会不止一次,周华、周鑫高超的仿古技艺为他们赢得了圈内的一致认可,一时风头无两,却也为他们带了数不尽的“甜蜜的烦恼”。或者用“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来解释更为恰当。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提及这些个“乌龙”,周鑫既骄傲又无奈,在他看来,龙泉青瓷是地域文化的标签,只有长期浸淫于龙泉水土的人,才会对青瓷有着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在青瓷鉴定上,外地的专家往往比不上本地的专家。就像汤伟说的,有的时候,鉴定文物,除了看的多,还要凭感觉。而感觉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无疑当中也给兄弟俩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在细节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打上周氏标签
古往今来无数人画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蒙娜丽莎》流传弥久,究其原因,盖因其作者达芬奇是一个思想巨人。思想就如一道鸿沟,隔开了艺术家与工匠的距离。而这道鸿沟,周氏兄弟一跨就是整整两年。
2008年,多方因素下,兄弟俩从巅峰状态的仿古瓷中抽身而出,转做工艺瓷。转型初期,周氏兄弟走了不少“岔路”,也做过一些过于标新立异的产品,可都无法让兄弟俩自己满意。用周鑫的话来说,“我们的作品首先要让自己认可。”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兄弟俩尝试着去做一些既保持龙泉窑传统文化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集观赏性、实用把玩于一体的青瓷作品。
有一天,兄弟俩做了一批现代艺术装饰的南宋双鱼洗。开窑的时候,正巧有对“不懂行”的夫妻恰逢其会,没想到作品刚拿出来,他们就爱不释手。见此情景,兄弟俩的心终于定了下来。“一件作品,如果连外行都一眼能喜欢上,说明我们找对了方向。”
此后,兄弟俩在创作中既保持龙泉青瓷的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现代美感,注重注入自己的思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周氏风格。
2013年10月,APEC组委会邀请半闲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国宴青瓷的设计与制作。在半闲堂负责人汤伟的邀请下,周氏兄弟几番上山挖原矿原料,精心烧制了一个兽面如意洗、一件“一清如水”送抵北京。一清如水是一款组合青瓷,长直形的瓶象征着正气凛然,圆弧形的钵象征海纳百川,两件青瓷放置在一起,寓意风清气正的现代中国。
而摆放在习主席休息室的兽面如意洗,厚重大气,虽不惊艳,却自成一股气场,透露出大国的庄重淡定之韵,细节之处更是无不彰显着制作者的匠心独具。
周鑫告诉记者,APEC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一次盛宴,因此兽面如意洗也处处体现着中国元素,“如兽面也叫铺首,是镶嵌在大门上作为门环的装饰,除了辟邪之意,也代表着中国敞开大门礼遇各国政要;再如洗口是镯口,远远看去就像一只莹润光滑的玉镯镶嵌其中,呈现出了中国的玉文化风采……”
坚守初心的青瓷人生
青瓷可以说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是水与火与土的绝妙融合。然而同样一团泥,在不同的人手中做出的作品意韵就不一样。在周氏兄弟的手中,更多地表现为个性与情感的载体。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青瓷烧制上,兄弟俩各有擅长,一般来说,设计、拉坯、修坯等工序由周华完成,上釉、烧制则由周鑫负责。让人疑惑的是,在每件作品的底部,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周华一个人的名字,所以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意料之外。
在青瓷圈内,无数人梦想着一朝成名,受人景仰,然而对周鑫来说,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有时候荣誉、光环反而会影响自己对青瓷的追求,让人迷失本性,所以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做出满意的作品,至于打谁的名字那一点都不重要。
正是这份不利不争、淡泊致远的心境,让他们的作品多了一分清傲和淡雅。兄弟俩的青瓷作品,乍一眼无法使人惊艳,但看得越久就越有味道,让人看痴了去,在灯光下,壁中青釉仿佛能缓缓流动,释放出一种安静祥和温暖的气场。
由于追求作品的完美,周氏兄弟真正的精品出窑率还不到20%,其余不符合要求的都被他们砸掉丢弃。所以圈内人都知道,他们的作品往往一件难求,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他不一定卖给你。所以周氏兄弟有着自己“固定”的粉丝。
曾经有企业家慕名而来,看中了兄弟俩的一个青瓷作品,开口就问成本多少,周华不咸不淡地回了句:“成本可以说忽略不计,不过是从山上挖来的泥土,也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因为凝聚了我的心血。”闻言后,企业家虽心里尴尬但仍执意要出高价买下,却被周华拒绝了。
清高使然,偏执纵然,兄弟俩有时候就算价格再高也不轻易出手,不是为了坐等涨价,而是在等一个能够欣赏的人,所以有时候谈得开心了,他们甚至会把自己的作品拱手相送,分文不取。在兄弟俩看来,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传承青瓷文化是最重要的,百年过后,钱财会化为灰烬,只有青瓷才会历久弥新,成为后世享不尽的文化财富。(完)
(原标题:龙泉窑的兄弟故事:独守初心传承一脉风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