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博古纹盘。
清代康熙时期的五彩开光杂宝花卉纹罐。
青花黄釉葫芦瓶。
宋代的黑釉盏。
青花团莲花菱口折沿大盘。
文\海南日报记者 许春媚 图\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1月16日,由海口市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在海口市博物馆的展厅正式开展。这些精美的瓷器,再现了一段不曾为许多人知晓的历史,让人们一睹这艘永远定格在历史汪洋中的“遗珍”芳容,见证了中国瓷器的传奇岁月。
带有异国情调的外销瓷
精美绝伦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罐、造型精美的葫芦瓶、带有欧式情调的高脚杯……1月16日,海南日报记者在展厅里看到,一件件色泽优雅、造型优美的“碗礁一号”青花瓷,令众多参观者赞叹不已。在浩瀚而冰冷的大海中静静躺了300多年,它们却釉色鲜亮,光洁如新,清丽秀雅。
前来布展的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5年6月,载有大量清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的“碗礁一号”古沉船遗址在位于福州市平潭县屿头北侧五州群礁的中心—碗礁附近被发现。当时,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历时三个多月,完成沉船遗址及周边范围水下发掘清理工作,共发掘出水文物17000余件,此次在海口展出的100件瓷器是从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选出的代表作品。
经专家确认,“碗礁一号”上的青花瓷器为景德镇康熙中期烧制,正是青花瓷处于鼎盛时期的产品。从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瓷器,品种非常多,从大多数瓷器的胎质、釉色以及装饰看,都相当精美。经考古专家确认,这些瓷器是景德镇民窑的产品,从造型、纹饰、胎釉等等方面来看,堪称民窑当中的上品。
那么,这么多的精美瓷器,将销往何处?是内销还是出口外销呢?考古人员在这批瓷器中找到了许多器物的盖子,高脚杯有了盖子后,明显地表露出了异国情调。还有一种精致的小瓷瓶为数不少,造型各异。经过专家考证,它将作为一种典雅的装饰品来到西方人家的餐桌上。有些是精美的咖啡具。几乎所有瓷器上的纹饰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是,专家在一种盘子的图案上却发现了与众不同之处。“这个图案是地中海沿岸的花卉,在当时,中东和西方把这几种花卉看作是天堂的花卉,是幸福之花。”福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当时这种瓷器有一个特别的外国名字叫“克拉克”瓷。
据了解,“克拉克”瓷的特征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型,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这种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开光”样式的瓷器,在16世纪后期,这一类瓷器已经大量传到了欧洲,在一次拍卖这批瓷器的时候,当时因为人们不知道这批瓷器叫什么,所以就把当时葡萄牙人运载这批瓷器的船叫“克拉克”船,把这类瓷器就叫做“克拉克”瓷,从那以后,“克拉克”瓷的名称就流传下来,成了中国这类外销瓷的一个别称。毫无疑问,为这船货物买单的将是欧洲市场。专家推测,“碗礁一号”应该是转口贸易,它的中转站有可能是厦门或广州,也有可能是欧洲人在远东的贸易中转基地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巴达维亚。
墨分五色之康熙精品青花瓷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展品中有一个葫芦瓶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下层是酱釉,中层是哥釉,上段才是青花釉,既别出心裁又浑然天成 。“这是在瓷器中比较少见的一种,十分珍贵。”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碗礁一号 ”沉船出水文物主要以瓷器为主,涵盖了将军罐、大盘、花觚、尊、香炉、 碗、深腹杯器盖、粉盒、笔筒等器型,纹样和图案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山水 楼台、草木花卉、珍禽瑞兽、人物故事、吉祥文字等。这些出水瓷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小型的日常生活用瓷,不过其中众多的优质品如同史料记载的官窑瓷器,“土坯细腻、质地莹薄、釉色俱佳”;还有另一类是用作装饰观赏用的陈列瓷。其中出水的最为大型的瓷器是“将军罐”,而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它的盖子像将军的帽盔。此次在海口展出的100件瓷器,是福州市博物馆从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选出的代表作品,多数为青花瓷器,少量青花釉里红器、五彩器、单色釉器等。不论从胎质、釉色和装饰来看,堪称清康熙景德镇民窑中的精品。
海南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出水瓷器的青花色泽明艳、层次丰富,纹样丰富多彩,釉色莹润鲜亮。“这次展览将是一次对参观者最好的康熙朝瓷器知识的普及。”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副主任张健平告诉记者,这一批出水瓷器由于在近海中发现,埋在泥沙中受到海浪冲击较小,釉面保存得非常完好,“这是一批非常难得的实物标本,参观者可以从这些瓷器中领略到康熙青花的魅力,因为这是青花瓷发展最为灿烂的一个时代之一。”
人们称誉康熙青花,必谓之“墨分五色”,这指的是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在绘画中区分事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这种青花,一改元明两代青花传统平涂的单调画风,使青花发色深浅不一,如同绘画中的“墨分五色”,故康熙青花又有“色分五彩”或“青花分五色”之说。其实,康熙青花之所以能“墨分五色”,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康熙中期青花所使用的云南“珠明料”。这种钴料,其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再加上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改变了明代青花单线平涂的传统方法,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并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次分明,把远山近水、翎毛走兽、花草树木、人物神仙,描绘得十分传神,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多种色调,这才有了“墨分五色”巨大成就。
海南岛同为海上丝路重要节点
“海南同样拥有许多海捞瓷,尤其是民间的收藏非常多。”张健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海南陆地陶瓷器窑口虽然不多,但海捞瓷却是海南的一大特色,“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数量众多的海捞瓷就是最好的佐证。”
近年来,海南已经对南海的水下文物进行了多次的考察,获得的各类文物数万件,目前在海南岛附近的海域发现的沉船有上千艘,沉船的这些瓷器大都来自景德镇、福建、广东的一些民窑,时代跨度从唐、五代、宋、元以至明都有发现。
业内人士认为在海南发现的海捞瓷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提并论,但由于来自沉船,具有较明显的历史背景,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可以这样说,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阿拉伯航线、印度洋航线、波斯湾航线、非洲沿岸航线,无一例外都经过南海,其周边海域自然成为大量沉船及文物的沉没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是不同文化交流的见证。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皆为对话之路。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后,“一路一带”的重大战略布局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6月21日,《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宣言》发布,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发布了支持海南省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申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预备名单》。这意味着海南全省将纳入申请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名录申报。
“假如申遗成功,这对海捞瓷等海南出水文物的保护将具有非凡意义。”张健平表示,期待相关文物保护法规出台,让这些海底遗珍绽放出璀璨光芒,继续为人们讲述更多传奇故事,“让更多的海底文物在海南的博物馆展出,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省市博物馆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