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朝历时18年,处在明清之交,因战乱等原因,制瓷业不甚发达,瓷器存世量不多,但风格独特。今介绍两件清顺治青花瓷器,与大家共享。
图一所示是一件清顺治青花松竹梅纹筒花觚,高45.9厘米,口径20.8厘米,底径15.3厘米。这件花觚器身修长,侈口,腰部渐收,平底无釉,且底部可见旋痕,口沿略施一圈酱黄色釉。这些特征与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书中介绍的顺治青花筒花觚的特点完全一致,是清顺治时期最为经典的器型之一。这类花觚之所以定名为“筒花觚”,是因器型有别于另一类鼓腹花觚。
再看这件筒花觚的青花纹饰,下方胫部饰一周蕉叶纹,器身中上部主纹饰为松、竹、梅“岁寒三友”纹样,笔意粗犷豪放,青花
色泽幽靓古雅。顺治青花瓷器最喜绘树丛山石、秋叶枯枝这类意境高远的题材,我想这与清代初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明朝灭亡后,不少遗老、遗少不愿臣服异族统治,大多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这类“秋叶枯枝、树丛山石”题材,正能体现明遗民们对现实的失望与个人品格的高雅。
图二所示是一件清顺治青花瓷器,为一青花山水纹钵,高7.5厘米,口径9.8厘米,足径3.8厘米。此钵口微敛,圆腹下收,假圈
足较高,器口施一周酱黄色釉,釉色青亮,胎质细腻。钵口沿与近足处各饰青花弦纹两道,腹部主纹饰绘山水、枯树、亭阁,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感丰富,意境深远。
顺治青花瓷处在从明代青花瓷器向清代青花瓷器的过渡期,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晚明时期的风格,同时也为康熙以后的青花瓷发展开创了新路径。如其青花用料仍然采用晚明时期的国产浙江青料,不过在提纯与焙制工艺均有所进步;青花色调较明末更为丰富,已开始出现青花施绘的浓淡与阴阳面的层次;胎体虽仍显厚重,但胎质已较明晚期为细润;器足的修整方面亦有所进步,跳刀、刮削现象已渐趋减少,有些器足甚至已经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这些都是鉴赏顺治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另值得强调的是顺治朝瓷器主要为民窑烧造,多无款识,且底部不施釉。而像上述两件器物口沿处施一圈酱黄色釉,则是顺治朝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同时,以一些意境高远的树丛山石纹、秋叶枯枝纹为青花主纹饰,又是判别顺治青花瓷的另一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