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出的“黑石号”复原船模及其复原画(右上)。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八棱胡人伎乐金杯——杯面上的舞伎长发飞扬,有胡人之貌。这是在中国境外发现的最重要的唐代金器之一。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天鹅团花金碟。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Aga Khan Museum)与新加坡合作推出《失去的独桅帆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现》文物展,通过数百件来自约1200年前沉没的一艘阿拉伯商船上的中国唐朝“货”,为人们讲述了“隐没”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故事。
它来自一个渔夫偶然的发现。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位渔夫在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外海潜水捕捞海参时发现了一堆陶器。随后,一家德国打捞公司闻讯而来,在证实这是一艘沉没古船并命名为“黑石号”后,立即于1998年开始了持续近一年的打捞。
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人们从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年)铭文的瓷碗、完好无损的唐代青花瓷盘、罕见的唐代专贡皇室的“江心镜”、唐代皇家大盈库所拨器具以及唐代长沙窑的50000余件瓷器等。再结合其他器物考证,专家最终确定了沉船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而船上载满中国陶瓷、沉没于印尼水域的事实,则证实了中国在唐代就与印度洋西边的中东诸国存在了直接的海运贸易,也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证据。
随着“黑石号”沉船文物出水信息的大量传出,中国的几家博物馆于2002年相继向印尼方及打捞方提出了购买意向,但最终未能购得。之后,新加坡一家公司筹资3000余万美元后在2005年购得这批文物。至此,“黑石号”上的唐朝“货”最终落户于“狮”城。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卍”字符金碟。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金银物品。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白釉绿彩龙纹盘。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一面唐代真子飞霜纹铜镜,纹饰内容为俞伯牙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一面唐代真子飞霜纹铜镜,纹饰内容为俞伯牙弹奏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