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密码:北流被誉为“中国日用陶瓷之都”,制造陶瓷已有两千年之久。位于北流市平政镇岭垌村境内的“岭垌窑址”,是我国宋代时期较大规模生产瓷器的窑群。产品以影青印花碗、碟为主,器物十分精美,烧制技术高,所烧出的瓷器胎质细腻洁白,晶莹光洁,胎薄且有透明度,可谓达到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境界。该窑址规模大,分布广,烧制技术高,遗物丰富,是研究古代瓷器生产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1月15日,《美丽玉林行》栏目组走进圭江源头的北流市平政镇岭垌村,探访曾经在古代南流江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垌窑址”。
残缺的瓷片默默诉说着千年窑火
我们乘车从玉林出发,经北流市区往南,一路沿着圭江逆流而上,到平政镇三江桥头后,再行走十多里,便来到一个开阔的小盆地,这就是岭垌村。
知道我们是特地来探访瓷窑遗址的,岭垌村村委会副主任窦成才直接就带我们到一个山坡前,这里立了一块碑,碑上写着“北流岭垌窑址”。他说,岭垌最古老的窑址就在上面。
上了一个小坡,看到一个大大的铁棚,地面铺着一层沙土,一些破碎的碗砾与陶片散落在沙土上。“这片沙土下面就是窑口,上面来的考古专家说要保护好,才铺上沙土的。”窦成才解释道。
从窑口往上看,是一条向山顶延伸的窑道,而窑道长满了野草白芒,但走向依旧分明,若不是依稀可见窑壁上垒起的砖石残片,看起来就只像一条沿山而下的大沟壑。破碎的碗砾与陶片遍布沟渠和山坡,我们往上走了几步,发现越往山上浓密野草下的泥土中半露在外的碗砾与陶片越来越多。这些都是瓷窑的砖头、匣钵、残瓷碎片、破碗烂碟和烧制瓷器用的瓦钵、碗模……我们随手拾起几块碗模和陶瓷碗的碎片,有的还存在着窑变的裂纹,有的还依稀可见一些花纹,只是没有见到碗底碟背上有任何标记。
窦成才告诉我们,这个瓷窑从宋代就开始烧陶瓷,一直到1984年才停窑,所以,这些散落的碗砾与陶片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产物。
跟随我们一起去探访的广西铜石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彭总介绍道,广西文物部门曾经派出专家在岭垌进行考古发掘,前后长达三个月。这次挖掘有了惊人的发现:岭垌原是个庞大的窑场,并挖掘了数千件宋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生产的瓷器和数件弥足珍贵的陶瓷模具。尤其是南宋中后期生产的影青瓷器的大量发现,在全国属罕见。据说,在北流召开的陶博会期间,都会有大批受邀请过来的国际友人到岭垌窑址参观,他们看到这些散落的陶瓷碎片,都会用袋子装一些回去研究。
鼎盛时期岭垌一带竟有99条瓷窑
走在岭垌窑址周围,我们拨开浓密的草丛,隐约可见一个个黑咕隆咚的洞口。用棍子往那芒草丛中一捅,往往可闻破碎碗发出的咣啷咣啷声。窦成才说,岭垌村的许多山坡上都有瓷窑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岭垌圩周围的圩头岭、龙山寺岭、埠头岭、坟地岭、大和佛冲一带,方圆约3平方公里范围。这些遗址瓷窑基本上都是龙窑,由窑门、火瞠、窑室、烟道几部分组成,依山斜坡式建造,火砖砌成,每条窑长有100多米。当年这里所产的瓷器销往广东沿海甚至南洋。据说岭垌鼎盛时期有99条窑,可见岭垌古瓷业盛行一时。当年流传有这样一首民谣:大米粽探岭垌,小米粽探沙垌,沙垌朝晚担粪桶,岭垌瓷碗装白银。
岭垌瓷窑当年为什么这么兴旺呢?窦成才告诉我们,岭垌有丰富的陶瓷土资源。为了让我们见识陶瓷土,窦成才带我们来到一个田间小山头,就在小山头的山脚边,一小块被挖开的山体果然祼露着一层白白的泥块,泥块很软,用手都可以掰开,两个手指都可以捏碎。窦成才说这就是用来做陶瓷原料的粘土,主要由高岭土组成。其特点是一般具有高的粘结力、可塑性和良好的烧结性能。
对南流江海上丝绸之路颇有研究的彭总补充说,岭垌瓷窑兴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岭垌是北流河的发源地。古代的北流河流域,是中原通往交趾(今越南)的必经之地,秦汉起便接纳了来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先进的文化。岭垌陶瓷业兴旺得缘于北流河,同时也带动了北流河流域的陶瓷业,盛产的陶瓷,可以源源不断输送梧州、广州甚至海外,陶瓷业自南宋兴盛一直延续至清代乃至民国初年。
宋代北流河流域制瓷业的盛况,到底达到什么程度?20世纪60年代末,自治区博物馆几位考古专家在岭垌古瓷窑发现有“宣和三年”、“绍兴十年”、“乾道六年”、“淳熙四年”等年款的瓷器印花模,还有碗、盆、杯、碟等数百件瓷器。20世纪90年代,岭垌村民再次捡拾到有“开禧丁卯腊月陵水何绍先掘工”字样的瓷器印模和有“南宋嘉定元年李五郎制”字样的精美雕花纹碗模,引起了陶瓷考古界的重视,区内外数十名考古界的权威专家在岭垌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考古挖掘,挖出了数千件宋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生产的陶瓷器和数件弥足珍贵的陶瓷模具。中科院文物院的李德金教授认为,岭垌古窑挖掘出大量影青瓷器,生产时间大多在南宋中后期,为广西之最,全国罕见。《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一书这样介绍:北流河流域宋代生产的影青瓷可与景德镇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北流河流域的瓷窑群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陪都。
如今,在“岭垌窑址”发现的精美宋瓷已经被保护起来,而在我们的目光中,奔流不息的圭江仍是一条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河,一页页泛黄的史书也承载着“岭垌窑址”往昔光荣的履历。
保护和开发“北流瓷窑遗址”意义深远
在平政镇岭垌村行走,我们感受到这个在云开大山余脉的群山中藏着的小山村,四周重峦迭嶂,雄踞四邻,生态环境非常好。这里不仅是圭江的发源地,还有很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胜迹。
“环岭迭峰耸四邻,地灵人杰久遐闻。将军进士惊龙裔,玉碗金壶羡番君。革命英豪扬史册,制瓷窑址耀荣勋。圭源似乳潺潺涌,滋养北流世代人。”岭垌村村委会副主任窦成才说,这首由他们当地才俊创作的七律诗词就很好地概括了岭垌特色。
岭垌村生态环境美,村中间是条河,清澈的河流哗哗地纵贯盆地中间,河两岸是婆娑的竹丛,竹丛后是平展的秀美田园,还有高低错落的座座色彩亮丽的各式民居,民居后是重重叠叠的青山碧岭。这里的山坡,全被茂密的竹木林覆盖。岭垌的山各有特色,最有观赏价值的是勾鼻髻、三山顶和雄台岭。岭垌的胜迹与名人相随,岭垌清道光六年出了个武举陈谟,20世纪30年代出了俞作柏、俞作豫。工农红军七、八军总指挥李明瑞,30年代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陈岸和地下党北流县委三任书记都在岭垌留下闪光足迹……
最为重要的是,岭垌是我国宋代时期较大规模生产瓷器窑群,虽然岭垌的瓷窑在1982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97年,“岭垌窑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这些被发现的瓷窑因为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而正在被破坏中。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保护古遗址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源泉,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文物保护,为了使文物古迹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政府和管理部门以及周边群众必然会重视辖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从而使文物资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永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