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厂十几天就得到去龙泉学习陶瓷工艺的机会
陈新华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1973年,高中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古方陶瓷厂工作,19岁的小少年不知陶器为何物,只觉得要和泥巴打交道,这种脏活不乐意干。原本规定5月3日到厂里报道,他硬是闹起了情绪,不肯去。父亲着急了,便去当时的手工艺局打听消息,刚好遇到了陶瓷厂的书记,听说儿子是和另外九男十女一起,当做技术力量培养的,学好了手艺前途无量。在父亲的督促之下,陈新华便到厂里报道。
当时的副厂长带着陈新华和他的父亲去每个车间都转了一圈,那会儿制大缸的车间条件最好,其他车间都是泥坯房,只有那间车间是砖瓦房。几个师傅正在讨论一只狮子的雕塑。“诶,这里还有雕塑,这个我喜欢。”陈新华一下子来了兴趣。就这样,半天学常识,半天劳动,陈新华便在厂里安定了下来。其实古方陶瓷厂历史悠久,相传建于清代,能学到的知识也很多。一个星期之后,厂里要给十个人分配工种。十个男生里只有陈新华和另一名男生是高中毕业,学历高一些,就让他们两个人学习翻模。那会儿也没有复杂的模子,就是做做石膏板。做了一两天,领导指示来了,让他和其他几名女学徒到龙泉学习陶瓷工艺。这消息不禁让陈新华深受鼓舞,自己才进厂一个多星期,领导就给了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就这样,一行六人便欢欣鼓舞地出发了。那会儿交通不便,要先坐车到衢州,第二天再到龙泉,从龙泉到目的地上垟镇还有七十多里路,一路颠簸终于到达。
刻苦学习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那里,陈新华还是学习翻模子,金华这边过去的带队师傅学习的工种复杂一些,其他几个女的有的学刻花,有的学压坯工艺。一个星期之后,陈新华已经掌握了翻模子的技术,他心里想着,既然来了就要多学点东西。他便主动找到当时做模种的徐朝兴,问能否跟他学做模种。当时徐朝兴虽然只有31岁,但技术已经非常纯熟。陈新华跟在他后面默默地学着,虽然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但因为陈新华好学,学到了很多东西。太师爷李怀德非常欣赏这个肯吃苦的小伙子,甚至把不外传的配方都告诉了他。
学习期间,陈新华还遇上了一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专家,他们在龙泉陶瓷厂调研并撰写《龙泉青瓷》一书。当时他们和陈新华住在同一个招待所,有空时,陈新华便帮着他们抄写手稿,深入接触了陶瓷知识,顿觉博大精深。有专家还告诉他们,陶瓷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深入学习才能体会其魅力。陈新华将这句话牢记在心里,转变了观念,立志在陶瓷工艺上能有更大的提高。
三个月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了,陈新华回到古方陶瓷厂,成了骨干力量。那会儿正值“文革”时期,生产不正常,空闲时间多,不过陈新华没闲着,一有空就自己研究泥巴。厂里有一个老师傅会用泥巴做宝塔台灯,陈新华就问他借来临摹,还自己做了烟灰缸等一些小玩意儿。1974年下半年,陈新华又遇到了机会。浙江美术学院要在兰溪办一个雕塑培训班,他被推荐去学习。虽然只有一年不到的时间,但他们和老师同吃同住,老师几乎是手把手教学。陈新华的技艺因此突飞猛进,回到厂里自然又成了骨干。后来,他还得到了去浙江美院学习三年的珍贵机会。学习期间,每逢寒暑假,他都要回陶瓷厂搞创作。
酸甜苦辣在商海中沉浮的那些年
1980年毕业之后,陈新华回到厂里,由于技术扎实,从组长一路升到厂长。后来金华撤地建市,陈新华被请到工艺美术公司当总经理。总经理的位置没坐热,他又被调回古方陶瓷厂当厂长。但陈新华喜欢动手搞技术,请求了很多次之后,自愿当书记。或许是艺术家天性爱自由,后来陈新华又做了一个令众人不解的选择:辞职自己下海。放着好好的稳定工作不做,下海做什么呢?妻子着急了,还搬来了徐朝兴师傅当说客。可陈新华已经下定决心,就是要撞撞南墙。
从古方陶瓷厂出来之后,他自己在白龙桥创办了一家陶瓷厂,开始生意也做得风风火火,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办不下去了。转型了很多次,仍然失败,亏损三十多万元。原本那家厂是联营的,陈新华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便和他们商量,由他一个人经营。卖机器、出租厂房、排计划,一步步盘算着。1992年几乎半年时间,他在家里苦思冥想,到底该做什么。机会又来了,有一天朋友告诉他,石膏顶那时挺流行,你陈新华是搞雕塑的,有技术在,为什么不试试?陈新华也觉得这是条路子,便跑到河南。看了才发现,技术其实挺简单,用不着技术转让,他自己都能做。回来之后,他就在家里做石膏线模子。欧式装潢,非常洋气,受到追捧。随着业务的扩大,他还做装潢、搞雕塑、做城雕……几年下来,把当初办厂欠的钱一点点还清。
生意不会永远一帆风顺,陈新华在搞公园建设过程中又赔了钱。不过,只要善于发现,机遇永远都在。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本杂志上写着上海外滩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可以一边玩泥巴,一边喝茶,生意特别红火。他赶过去看了之后觉得是个不错的想法,便在金龙湾公园的空处建起了山洞,开起了“婺州窑陶吧”。因为这间陶吧,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义不容辞担起复兴婺州窑的重担
2003年,市里要办茶花节,借着这次机会,市收藏家协会办了首届婺州瓷文化研讨会。陈新华虽然不是会员,但也应邀参加了。在那次研讨会上,几百件婺州窑陈列在案,大件的、堆塑的、青釉的……陈新华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工艺精美的婺州窑作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也感慨万分,原来婺州窑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同时,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是专业学陶瓷的,这么珍贵的遗产不能让它丢了,我要恢复婺州窑!”
陈新华将这个想法告诉徐朝兴师傅之后,徐朝兴非常支持。复兴婺州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自打定主意之后,陈新华生意也不做了,全身心投入进去。用景德镇那边的说法,一套作品需要72道工序,一个人能熟练掌握几道工序已经不简单,但陈新华偏偏全套工艺都会,可以说,他一个人就是一个研究所。复兴婺州窑的责任似乎早已悄悄落在他身上。陈新华开始四处收集各个年代的婺州窑作品,研究它们的造型、泥料等。巧的是,陈新华的妻子也是徐朝兴的徒弟之一,当年她是做泥料分析的,可以说接触了全国泥料矿区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婺州窑研究添砖加瓦。
就这样,陈新华一边做收藏和研究,一边在青少年宫做陶艺老师,为陶艺界培养更多年轻苗子,2004年已经有100多名学生。有一回,他想着可以教学生们做彩绘,便坐大巴到景德镇买材料。说来真巧,他打电话给徐朝兴师傅时,徐师傅刚好也去景德镇。他从师傅那儿得知,那一年是景德镇建镇一千年,要办一场国际陶瓷博览会。如果能在国际博览会上向众人展示婺州窑的魅力,必定能帮助复兴婺州窑。可是当时是六月中旬,博览会10月12日就开幕,七月份学生放暑假,他还要上课,时间非常紧迫。趁着上课之前还有十几天空闲时间,他回金华把泥料一背,就去龙泉徐朝兴师傅那里,两人一起研究,一遍遍试配方,试烧了几次,基本确定了婺州窑的配方。八月份开始,他便专心致志创作婺州窑。那年9月28日,第一窑开窑。陈新华郑重其事,摆了猪头、全鸡、全鱼,请窑神。都说第一窑是最难烧的,有些人要试验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才能成功,但陈新华一次便成功了。10月6日,烧了第二窑。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精心挑选了53件婺州窑作品,准备参加博览会。在博览会上,他的婺州窑作品惊艳四座,获得了陶瓷专家们的肯定。
2006年,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杭州召开。那时候,陈新华心无杂念,不计报酬地为复兴婺州窑做努力,生活过得清苦。当时一个展位就要五千元,他没有这么多钱。正巧,徐朝兴师傅也要参展,他便借了师傅的一点位置,将自己创作的婺州窑作品和师傅创作的青瓷摆在一起。摆好之后,他啥也不想,自顾自转到一间书店看书去了。不一会儿,朋友打来电话,跟他说他的作品获得了金奖。陈新华一时间不敢相信,那是他拿的第一个金奖。受到鼓励的他于2004年成立了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
随着日复一日的磨炼,陈新华的婺州窑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作品风格也越来越显著。他的当代婺州窑作品釉色纯真、品格高雅、章法有度、古风扑面,既体现了造型稳健婺润雅致风格,又彰显其阳刚雄壮气势,在业内的名气越来越大。参加了各种国家、省里的大赛,获得的奖项也不计其数,成了别人眼中的“获奖专业户”。2007年他的研究成果《陈新华传统婺州窑烧造技术》通过国家级专家认证。2009年《婺州窑传统工艺技术研究其及应用》项目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2013年,婺州窑陶瓷博物馆在古子城开馆,古色古香的老建筑里陈列了上百件精美的婺州窑。去年,在恢复婺州窑十年之际,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婺城区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跻身获批29个传统技艺项目,成为婺城区首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也是对陈新华十年来辛勤耕耘的肯定。
今年年初,央视二套《生财有道》栏目播出了《寻宝之路重续婺州窑传奇》的节目,报道了陈新华和婺州窑的故事。“央视影响力大,这下能让更多人知道婺州窑了。”陈新华说,恢复婺州窑依然任重道远,从炼泥、成腐、揉泥、拉坯、利坯、装饰、施釉到煅烧,要掌握婺州窑系统的创作技艺需要沉下心长期的积累。“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再过十年,只怕有心无力,现在我就想多做一些精品,同时做好传帮带工作,多带一些徒弟,让婺州窑传承后继有人。”陈新华也有一个心愿,希望以后能建一个陶瓷文化村。“婺州窑和婺剧、婺学一样,是金华的灿烂遗产,希望政府能多一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陈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