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瓷器收藏鉴赏
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壶瓷器收藏鉴赏
本栏目摘选自著名古陶瓷鉴赏家楼钢的著作《中国古陶瓷鉴赏手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阅读古陶瓷的方式。
盘口、直颈、丰肩、园鼓腹、平底;盘口下对称有两条小系,肩上四面有六条桥型系,呈两双两单状排列;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润泽,开有细密的深色纹片,积釉处呈绿色;平底无釉露浅灰色胎,胎质较为酥松有孔洞。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地改变釉子的配方,使得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成熟青瓷”正真定型并就此延续到了今天。
中国在西周时就烧制出原始青瓷,东汉末年转变为成熟青瓷,但是直到晋代还是不稳定,釉面太薄没有质感,釉层附着力差,出现许多缩釉点或者釉斑,影响了瓷器的美观。南北朝时东南窑场的窑工们不断地修改釉子的配方和烧制工艺,希冀能烧造出更完美的瓷器来。
对比晋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时瓷器的釉层大大加厚,基本上已经没有缩釉点和釉斑,外观质感要强得多。但是问题接着又来了,就是釉层加厚以后,玻璃相强,使原来就存在的釉层膨胀系数和瓷胎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釉层开片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这种窑病也使得釉层极易脱落,因此流传下来的南北朝瓷器绝大部分都有开片且釉层剥落严重,甚至许多原来及其精美的瓷器也因此变得斑驳陆离。直到南北朝晚期至隋,窑工们才最终找到了平衡点,彻底克服了釉面开片剥落的问题,中国的瓷器最终得以定型并由此开始延绵千年。
这件盘口壶是很典型的南北朝青瓷,造型大器,敦实厚重,釉层虽有开片却无剥落,保存十分完好,因而也是十分难得的了。同类的盘口壶在江西省博物馆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