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奇修复唐代白釉瓷碗左图。
图为:巴东县博物馆藏唐代白釉瓷碗修复前(上图)。
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方思颖 通讯员 吴晓松
昨日,记者来到古瓷修复专家李奇位于汉口的工作室,只见这里摆放着好多件“治好病”的瓷器。记者看到修复前的照片,要么散落一地,要么严重缺损,不禁感叹“文物医生”的回春妙手。
曾成功修复省博物馆元青花莲花纹玉壶春瓶等多件一级文物的李奇说,修得让人肉眼看不出,只是基本功,古瓷修复高手的绝活在于恢复原有的神韵。
越细微的毛病越难修复
1997年,大学毕业到省文物总店办公室工作的李奇,被单位委派参加国家文物局首期古陶瓷修复技术提高班,和他一起参加的26名学员,大部分已放弃,而坚守至今的七八位,都成为业内公认的专家。
李奇也成为我省文博界首屈一指的瓷器修复专家,他不仅修复了商品瓷器类文物数千件,还独立或主持修复了国家定级的瓷器类文物30余件。
李奇说,中国是瓷器之国,古人留下大量瓷器,但因其极易受损,许多保存到当世的精美瓷器或多或少都带有残损。瓷器修复的难点在于其原料和成品是不同物质,只能寻找替代材料修复,就有很大偶然性。此外,古瓷修复要求修旧如旧,不破坏文物原有信息,不臆造造型和纹饰。“我把修复者称为‘捆绑着的舞者’,绝活来自于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同时多与高手交流。”“修复碎得七零八落的瓷器,是必修课”,李奇称这样的瓷器他修复过很多。2013年6月,他修复的巴东县出土的晚唐至五代时期的白釉瓷碗,破碎成23块,清洗、反复比对组合散片、粘接、打磨、上色等各个环节,无不考验着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以及长时间训练出来的硬功夫。“瓷器修复最重要的是接通气韵,就是说,形、色、光、彩还有老旧程度,修复处要与原件保持一致,融为一体。”李奇说,事实上,对专业修复而言,越细微的活难度越大,他举例称,一些瓷器只是裂了条缝,但要将裂缝“走过”的纹饰、书画、题款等恢复神韵,考验着修复者在方寸之间上釉、填描等功力的深浅,也需要修复者具备书、画、塑形等综合素质。
“文物医生”抢救多件一级文物
2004年7月,一件见证孙中山与武汉关系的索耳八角花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而这件珍贵文物曾淹没在省文物总店普通商品文物库房里,1999年被保管部朱军发现,2001年,修复任务交到李奇手上。“难度很大”,这是李奇的第一感觉,这件索耳八角花盆一只“耳”完好,另一只“耳”缺失,因它们正好对称反向,不能按照常用的以“好耳”制模的方法补缺。但徒手制作并非易事,因瓷器修复常用材料很软,造型能力差,如此复杂的扭麻花状索耳,不仅扭转过程要掌控好幅度和间隔,安装也很考验功力。“花盆的‘耳’是悬空的,在安装时无处生根,没有依托”,李奇说,他尝试了很多办法后,设法给它做个了支架,才得以塑形。在等待它固化的七八个小时,他和助手一直盯着,不停地调整角度、外形、粗细等。如此耗时大半个月,反复调整无数次后,终于成功,这件文物后被辛亥革命博物馆珍藏。
2006年,通过一系列复杂交接,省博物馆一级文物元青花莲花纹玉壶春瓶送到李奇的工作室修复。这件玉壶春瓶1984年出土于黄梅,深埋地下600余年,满身沾染着疙疙瘩瘩的水锈结晶。
李奇认真研究后开始工作,他首先用不含任何杂质的蒸馏水冲洗瓶身,接着调制特殊溶液将瓶身浸泡其中,每隔8小时检查浸泡进度,直到约一周后,水锈脱落。对于少量附在釉面上的顽固水锈,他用工具小心剔除。
接下来,虽玉壶春瓶的水锈已清除,但其瓶身PH值为酸性,长此以往对釉面会造成腐蚀,须用碱性物质对其中和。于是,李奇又用特殊溶液将其浸泡了三天后,放进烘箱烘干。之后放在空气中一周,观察釉面有无变化。
经近一个月不懈努力,玉壶春瓶洗尽岁月沧桑,恢复原有的美丽和端庄,如今在省博展出,并多次出现在重要“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