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康在细心清除草木灰釉粘颗粒
匠,指有手艺的人。匠心,则指那些不只关注手艺,更关注内心的人。在社会日渐浮躁的当下,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内心,期待慢一点的回归。
泉州这座文化名城墙根下,正在生长着这么一批非主流人群,他们头上没有什么大师的名号,有的只是遵从兴趣,依靠手艺细细出品的新匠人。他们大多自成一派,面对的销售群体也是那些看中指尖温度,喜欢手工制品的小众消费群体。
“很难大富大贵,只是坚持认为这些东西是值得守护的,并且也看好其未来的价值走势。”王康说,他觉得自己坚持手工拉胚打造的明代器型茶具今后肯定会升值。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新匠人,了解他们的模式,也探寻他们的另类财富经。
北方男人迷上德化茶具
“你知道吗,明代德化林子信的茶具堪称一绝。”操着一口京腔的王康是地道的北方人,十几年前来到泉州时,机缘巧合,在泉州一位文化界名人的引领下领略到德化瓷器的魅力。“真是太神奇了,当我看到老师傅们用水车砸瓷泥时的画面时,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他说。不过令他下定决心要从事明代器形茶具手工烧制工作的,却是一次香港之旅。当时他带着自己刚刚烧制出来的林子信款小香炉来到香港,受到香港博物馆负责人的肯定,并且赠给他一本德化陶瓷“真经”。那是上世纪70年代时,德化当地自己调研收录的,有史可考的历史上所有瓷器器形收录。“没有对外发行,全是侨胞自己收藏的。”他说。
有了业界的鼓励,他开始在德化寻找老师傅拜师。“现在有两位老师傅在帮我的忙,我自己还有其他两个年轻人也都学会手工拉胚、挂釉、传统技艺瓷器烧制手法了。”王康说,在他眼里,明代的茶具已经在冲泡茶历史上发展到巅峰,从人体学角度来看,从手到嘴再到茶叶,明代时期的茶具真正是做到恰到好处。
实践证明,他手上出品的这些为数不多的小玩意确实受到爱茶人的喜爱。“不但中国人喜欢,还有相当一部分销售到国外,成为老外尊贵的礼品。”他说,他并不排斥成为匠人,不过他希望能成为匠心独运之人。在充分消化吸收茶具历史的同时,王康还经常奔波于国外获取最新的思潮、资讯。近日他才从拥有全球顶级工艺展的意大利、德国、法国游历回来。“了解茶叶,了解人的需求再来看茶具,就会有真正匠心独运的创新。”他说,如今由他创作的,专供冲泡岩茶的盖碗比原来的高了一厘米左右,而恰恰是这一点高度令碗内岩茶拥有更舒展的冲泡空间,茶叶舒坦了,茶汤味道也更甘醇。
虽然手工制作出来的茶具价格不菲,可是他依然“哭穷”。“我在德化有一个小窑,每年最多也只能产八九百个合格品。”王康说,他的陶土是最贵的,而且坚持手工传统制作,成品率也不高,一等品只有37%。人力、时间、财物成本都很高,更为难过的是已经有其他人运用机械化炼制手段在仿他的作品。“手工的温度才是持久的,这也是爱茶人、懂茶人最看重的。”他坚信自己产品未来的升值空间。“会一直做下去,因为喜欢。”

皮革制品的“十八般武器”

▶精美的电脑皮套
手工皮制品 图的就是稀罕
皮带、皮夹、皮包、皮帽、皮刀套……与皮相关的饰品有很多,有人喜欢买名牌彰显自己的定位,可是也有人喜欢纯手工打造的低调奢华。泉州就有这么一位“80后”小伙子王德龙,专门从事皮革手工制品销售。
拿着小刀,亚麻线缝制皮具边角的双手此前却是拿相机的。
“刚毕业时在外地给人家拍照,有时甚至可以接到一组照片四五万元的单。”王德龙说,因为家在泉州,父母召唤下就回来了,原本也想干老本行,可是并不适应泉州的工作机制。在上海等地,拍照就只负责拍照,可是在泉州你除了要拍照还要做很多杂事,很不自由而且更累。原本是学美术出身的他想到了此前课堂上学过的皮革制品课程,于是便买来工具开始琢磨起这个匠味十足的工作。“从事这个行当的在北方等大城市里有很多,可是在泉州却很少。”他说,虽然一开始是从做皮夹子开始,可是如今做得更多的却是手表带和定制小刀套。“我不喜欢用一些鳄鱼皮或蛇皮,还是倾向于使用优质的牛皮或羊皮。”王德龙说,他的东西正常要500元起价,最高的要五千元一个,因为不用稀有皮料,因此皮革的皮本并不高,最主要价格来自于自己的手艺和设计。
此前王德龙都是一个人在战斗,去年有个同学也很喜欢手工皮革制品,于是两人在万达合开了一间工作室。“租金太贵了,没什么实在意义,前几天搬了。”他说,同学侧重设计,他主要操作。此前产品大多是卖给自己的朋友圈,有些也是北方城市里的老朋友,为了打开销路他也通过脸书等方式推送,因此也有了一些境外的客户。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收到20来单,不过卖的是个人手艺,所以他总是慢工出细活,鲜少赶工。“图的不就是个稀罕吗!”他从来只接受预售,喜欢了先打一半价格当定金。春节期间,从不想为难自己的王德龙一直不接单。“年后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接单。”他的懒散也令泉州手工钱包产品显得更为稀罕。如今最令他犯愁的是市面国内很多机械制品也来仿冒手工。“要分辨也很简单,皮两面线颜色不一样肯定是机械的,用亚麻绳的肯定是手工的。”他说,凡事做得开心最重要,不想为难自己,也不想为了销路降价。

黑瓷残片加工成首饰配件
漆缮令破损古董焕新生
上面一位是生产瓷器,一位则是做皮具的,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地道泉州人黄文冲干的却是修补的匠活。“全是自学的,没别的只是喜欢。”他说,原本是设计出身,原本就喜欢这些与文化相关的东西,之前也自己钻研制作沉香,如今却一门心思做起了建阳宋盏(宋代茶具)漆缮。“估计我是目前收纳破损宋盏最多的了。”黄文冲说,因为市场的看好,这几年完整宋盏的价格攀高,可在他眼里但凡是老物件总是有价值的,所以便开始大量收购破损甚至是残片宋盏。无论多破的宋代茶碗,只要其拥有稀缺的光泽和条纹便有改造修复的价值。不同于目前市面上较常见的金缮、锔瓷等有着明显修复痕迹的工艺,他用的漆缮主要还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物的原貌,并且让这些老物件可以再度回到茶席上,成为现代人品茶工具。
那么那些破损已经十分严重的宋盏,已然全无修复可能的呢?黄文冲也不舍得放弃,而是取其沉淀千年的纹路,将其打造成饰品。“这方面还在研究中,后期还要用贵重的金属加以衬托。”未来他的愿望是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其手头上经过漆缮及重新创造的东西拿出来展览,让更多人认识这些东西的价值。“我这个匠人完全属于长线投资型的。”他笑称,可能上辈子就是个窑工吧,对这些黑瓷茶碗就是没来由的热爱。如今他只是将自己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四处淘宋盏的工作中,并没有形成短线盈利模式。“现在还是依靠以前的设计来贴补用度,不过我相信未来这些老物件的价值肯定无可限量,因为资源毕竟是稀缺且有限的。”他寄望于后市升值。
记者手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新晋的匠人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够慢,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他们都有着慢条斯理的特质,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其次便是爱茶,无论年纪多大,总是喜欢三两好友聚首品茗。第三便是他们都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并且深深为之倾倒、痴迷。最后便是他们对于手艺致富一事总是着眼于未来,对于眼下急躁的一夜暴富的想法较为淡薄,坚信在这个产品过剩的年代里,富有技艺,坚持传统,极富手感的东西必然会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他们的故事虽然尚谈不上致富经,但是其中对于所从事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却是值得创业者学习的。认准了方向,每分努力都将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