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皇帝用性命换来的瓷饭碗
当宋瓷被炒成天价时,却不见同时期西夏瓷器的影子。著名考古学者马文宽却说:“不是没有,而是没发现”。
西夏境内缺金属
生活器皿多木制
李元昊生生地从赵宋版图上割据一块地方建国称帝,一疏忽没把制瓷技术和烧窑技工带到西夏来。这个疏忽很致命,不仅让老百姓端着木饭碗吃了多年的饭,还严重影响贵族的形象工程——奢侈消费。
西夏境内缺乏金属矿产,铁、铜、锡矿极少,无法生产日常所需的一些金属制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少量金属,首先得用于战争所需兵器。谁来充当西夏金属制品的替身?贺兰山上的树木遭殃了,它们被砍下来做成了木碗、木瓶等生活用具。
一位通晓西夏文字的考古学者,从字的偏旁部首中推测出西夏人平时吃饭端的是木碗。他说:“汉文中的生活器皿的字大都是‘石’或‘皿’字旁,如碗、盘、盏等,而西夏文字中属于器皿的字,大都是‘木’字旁,如碗、匙、罐、盘、盏等。这种现象表明,西夏的生活器皿多为木制品而少陶瓷。”
还有文物可以证明。1977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西郊林场西夏一号墓出土了木经瓶以及木渣斗。1978年,在武威市南营乡出土了木碗。
元昊之子恢复汉仪
因瓷器引发战火
李元昊的儿子谅祚当了皇帝后,恢复了宋朝汉族礼仪。他还向宋朝皇帝提出一个要求:请求宋朝皇帝赐给能制作瓷器的烧窑工匠。赵宋统治者却不把西夏放在眼里。宰相韩琦建议“谅祚狂童也”,派个人去吓唬吓唬就屈服称臣了。
韩琦其人,在和范仲淹守边疆时,在隆德县好水川,被李元昊打败,“数十员大将阵亡,兵士死亡万余,几乎全军覆没”。在这臭皮匠的参谋下,宋英宗便发了诏书,教训西夏皇帝,还“停岁赐,绝互市”,玩起了经济制裁的把戏。
谅祚咽不下这口气,发兵犯宋。不幸的是,谅祚在围攻宋朝城池时,被宋将林广强弩射成重伤,不久离开人世,享年21岁。
“西夏豁了出去,用皇帝的命却也没换来瓷饭碗。”专家这样说。
制瓷工匠入西夏
灵武烧制首批瓷
为了西夏统治阶级奢华生活需用的高质量瓷器,为了修建豪华宫殿、陵园、寺庙需要的瓷质建筑材料,为了把老百姓的木饭碗换成瓷饭碗。谅祚的妻子梁太后从丈夫手中继承了从中原引入瓷器工艺的使命。
梁太后多次发动对赵宋的战争,每次战争目标不同,但有一个目标很明确:抢夺从宋朝皇帝那里要不来的——制作瓷器的烧窑工匠。
马文宽老先生考古说:“西夏一度占领过晋西北的‘武州八馆’,西夏‘在撤退时可能将河曲等地窑场部分匠人掠走,以后发展了西夏制瓷手工业’。”工匠有了,到哪里去烧制瓷器呢?灵武瓷(磁)窑堡是首选。灵武瓷(磁)窑堡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这里地下蕴藏着丰富煤矿,燃料充沛;山上有高岭石质泥岩,这是天然的制瓷原料;窑址旁边的河沟常年流水,为窑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灵武瓷窑建成后,便大量生产日常用的瓷器,改善了人民生活,这些瓷器有碗、杯、盘、盆、钵、高足杯、壶、瓶、缸、瓮、罐、灯等。
中原工匠们还讨好地制作了一些党项族特色的瓷器,如马背民族用品扁壶、瓷铃、钩等;如秃发的青褐釉供养人头像,用来记录李元昊的“秃发令”等。西夏王国崇尚白色,他们便投其所好使用化妆土技术,制成人造白瓷,供贵族们赏玩。工匠们还在西夏瓷器上纹饰鹿衔牡丹或莲花,展现了党项人粗犷的胸怀和奔放的感情。
1984年至1986年,宁夏考古部门对灵武磁窑堡瓷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西夏窑址4座、瓷器作坊遗址9处,出土瓷器、制瓷工具、窑具等3000余件。出土的瓷器中,碗的数量为最多。
至此,西夏臣民终于把木饭碗换成了瓷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