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陶行业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于2012年全年89.09亿㎡的陶瓷产量同比2011年增幅仅为3.35%,由此,“微增长”这个词首次进入了陶瓷行业人的印象中。那个时候的业内人还不兴“新常态”的说法,真正让“新常态”成为热词是2014年11月9日习大大于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认为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才引起各行各业的热烈讨论,并且一拍大腿,可不是吗?各行各业现在可不是都在新常态的笼罩之下吗?一个区 别于传统高速粗放增长的新的并将长期存在的经济平缓增长的调整期将成为常态。
新常态下,本来高速增长的各行业迎来了迎头痛击,即使在国家软着陆政策下仍然出现了明显的减速,承受着长期的痛。怎么在新常态下浴火重生?成为一个全企、全民关注的话题。网上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讨论,关于新常态的信息仅在百度搜索就达1000多万条。那是不是就不需要讨论新常态了呢?大家百度一下,就门儿清了呢?我认为不是。很多人对新常态是一知半解,更进一步讲,你了解了新常态不是本事,也没多大意义,你要了解的是新常态下企业、个体将面临怎样的调整和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要怎么调整战略在大环境下求生存?怎么避免倒在行业严寒的路上。也正因为网络驳杂、庞大的信息让各行业的人乱花迷了眼睛,找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键。
本期策划关于陶瓷行业新常态的专题,不能说新鲜,但正是本着从万紫丛中挑一点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初衷,邀请陶瓷行业领军级人物参与讨论,以他们的前瞻的眼光和开阔的思维为我们大多数还身陷迷局的陶瓷同行们敲响醒钟,推开一扇通往希望的门户。不周之处,但请提出建议,另请海涵。
乔富东:什么是陶瓷业界生存环境的新常态?
新常态的词汇频繁出现是在去年上半年,“习李”新政下的新常态,其反应到数据上就是:GDP增长率的下降,从两位数增长到保持在7%左右。第二个是调结构。这是新常态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往上走必须经过的一个瓶颈。瓶颈主要是过去简单、重复建设,通过大量浪费资源和能源、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支撑的一种快速发展的模式。另外,中国各种资源消耗太大、环境污染大、劳动力成本低造成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不大,国内消费占GDP比重低——这些旧常态的模式已不能持续。
关于“新常态”网上有不同经济学家的热议,笔者搜罗了一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说,新常态不是追求速度,而是把经济变得更具竞争力,对中国未来有更大的好处。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新常态意味着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向6.5%—8.5%的中速区间过渡,会持续十到十五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利宁认为,用指标定义新常态并不准确,在他看来,新常态就是以市场为灵魂的经济发展状态。
那么,对于陶瓷行业而言,新常态的特征表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