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作者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精神永远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精神在宜兴的陶瓷手艺人中代代相传。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凭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制作出了一批在当下价值达到千万元级别的紫砂作品,刷新了人们对紫砂的认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宜兴人秉承着这种“工匠精神”,发展工业产业,逐步打开了一方产业基础,如今线缆、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积聚成规模,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独具特色。后顾景舟时代的紫砂产业
改革开放之前,宜兴紫砂壶一直是“藏在深巷里的好酒”。1979年香港著名实业家罗桂祥先生来到宜兴定制紫砂壶,当时紫砂壶是以壶的品种来定价的,资深陶艺人作品的价值一直未能充分体现。深具商业头脑的罗桂祥提出以制作艺人之名来定价格,这种专业商业运作方式很快在港台等地将紫砂壶推广成为名噪一时的工艺品,也成就了顾景舟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制壶名师。
1996年,紫砂泰斗顾景舟因病逝世,标志着紫砂一个时代的终结。“顾景舟作为20世纪中国紫砂界的代表性人物,在他之后虽诞生了20来位国家认可的大师,但是事实表明新一代大师的形成还有待时间检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一定意义上说,随着顾景舟的远去,紫砂也告别了个人英雄主义时代,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宜兴地区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紫砂艺人已突破2200名,从事紫砂及相关产业的更有不下20万人,前些年,紫砂销售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交易额最高的紫砂产业区。
去年以来,宜兴陶瓷界有几件事颇具标志性的意义,一是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板)成功挂牌,代表宜兴中小微企业、紫砂文化创意企业首次与资本市场实现对接;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和家人的部分作品组成一定份额的资产包在中国(香港)文交所进行上市发行,这是宜兴首个紫砂壶权益份额资产包证券化上市;三是中超利永紫砂陶试水紫砂壶的质押融资业务,开创了紫砂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共赢的先例。
这些迹象表明,在宏观经济下行、市场行情遇冷的大背景下,紫砂产业积极谋求与资本市场接轨,从个体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化企业经营转型。
“在可预见的未来,今后,很少会再出现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一把紫砂壶的市场现象。紫砂壶将出现两种路径,一种是作为艺术品面向极少数人的收藏市场;另一种是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紫砂壶的功能美、实用性将不断放大,价格也会达到大众普遍能接受的层次,优质的紫砂壶走进寻常百姓家。”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飞说。
站在科技肩膀上的工业陶瓷
在陶瓷产区丁蜀镇,你看到最多的除了手工陶瓷店铺还有工业陶瓷企业。
工业陶瓷曾一直处在紫砂等艺术陶瓷的锋芒之下,不过现在情况在逐步改变,例如宜兴紫砂行业一年上百亿的产值中,高技术的紫砂新材料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丁蜀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总结工业陶瓷近年“变身”的诀窍:一边淘汰落后产能,一边注入高科技不断转型升级。在关闭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为产业科技转型打开了门。
近年来,宜兴屡屡祭出“关停”的强硬措施,砍向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从2010年至今,丁蜀镇坚决淘汰和整治落后产能,彻底关闭了380多家琉璃瓦生产企业,完成了宜兴市琉璃瓦生产企业3年行动计划,拆除瓷件生产传统排蜡窑炉239座。
日前,无锡日报记者在一家蜂窝陶瓷制造厂里看到,生产车间格外忙碌,生产线处于满负荷状态。“去年公司投入3000多万用于技改扩能,今年商家已经催了两次货,产品供不应求。”该企业负责人张晖说。今年1月1日起,我国的柴油车全面实施国四排放标准,蜂窝陶瓷载体作为柴油车减排设备的重要部件之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陶瓷企业注重技术改进与研发投入。一些新研发的陶瓷产品,如“泡沫陶瓷”(轻质玻化陶瓷),具有耐腐蚀、耐高温、密度小(能浮在水面)、完全玻化不吸水等诸多优点,被上海、湖南、安徽等地的多个火力发电厂用作烟囱的内贴面。而这种特种陶瓷的原料却是一些“废物”,如碎裂的陶瓷废片、煤渣等。其原料成本较低,但科技含量很高、市场售价也较高,产品利润丰厚。
陶瓷企业的转型,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宜兴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努力。目前,宜兴的电线电缆产业、环保装备产业等传统特色产业也都面临着相同的变局。
大浪淘沙中的线缆产业
按照整体的规划,宜兴北面正在打造先进的制造业集聚区。行走在官林等工业重镇,一座座高高的立塔映入眼帘。立塔式超高压电缆生产线是中国电线电缆的一种投资巨大的生产线,全国约有70多只立塔,在县级市宜兴有8只。
线缆产业是宜兴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宜兴电线电缆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加上40多家铜加工企业,全产业销售总量近1500亿元,占到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宜兴的电缆产品在三峡、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大量使用。
不过,近年来,电缆行业平均利润率一直在下降,近三年来已从4.55%降低到不足2%。如果继续粗放发展下去,不仅企业存活成问题,就连整个行业都将面临亏损,这更使得地方经济受到冲击。如何才能抑制投资冲动,消化过剩产能呢?
2012年,江苏中超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飞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收购股权及增资的方式整合了三家电缆公司,他希望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兼并其他中小型电缆企业,做强企业主导产业。杨飞告诉记者,并购的三个电缆厂,三个厂之间不重复投资,从销售、管理到采购都互相补充,互相发展,他认为这样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它的整体经济还是十分有利的。
与此同时,宜兴市政府也看到了杨飞的大胆尝试,明确鼓励、支持当地电缆企业的兼并重组。“原来是200多家企业,如果以后能够变成十个、二十个大的企业,那相互之间”内耗“也就随之减少。”宜兴经信部门相关人士说,正因为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所以宜兴对兼并重组工作非常支持。
于是,龙头企业江南电缆从产品的差异性出发成功并购了新阳光和凯达两家企业;新远程电缆收购两家关联企业延伸了产业链……资源有效整合之后,一批规模企业注重到优质项目中参与竞标,今年生产订单已基本到手。此前企业低价中标后偷工减料将整个行业拖入微利、无利境地的情况得到改观;差异化发展,分享资源整合“红利”成为主流。
根据对175家线缆企业的统计,去年铜价下跌15%、企业信贷规模缩降15%,企业工业用电和燃气用量却分别逆势增长约10%和约5%。当地线缆企业中,江南、中超等龙头企业步伐稳健,新远程、东峰、明珠、曙光等规模骨干企业逆势攀高,平均增幅超过20%。
引领风骚的宜兴环科园
环保装备产业是宜兴的另一特色产业。
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字号”环保产业园,宜兴环科园内企业规模超过17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其中,水处理占到70%,水处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无可争议地跻身全国环保企业最密集、配套最齐全的重地之一。
“环保,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宜兴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有着自己的答案。环境有病了,需要医治,这就产生了环保。从本质上说,环保产业有做“医疗器材”的,有做“药品”的,也有“医生”,而如今的环科园,就是要做“环境医院”。
前不久,随着宜兴归径村占地1000多亩的静脉产业园启动,“环境医院”成功“落地”。“环境医院”即通过企业、人才、技术与资本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一站式为区域环境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
作为朝阳产业,随着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保产业专业化、第三方环境服务模式的发展迎来新一轮机遇。去年上半年通过成立环保产业集团“国字号”平台,从当地首批筛选20家骨干企业以及相关重点科研机构进行以人才与技术为核心的结构优化、资源整合,“环境医院”轮廓初现。
朱旭峰说,在宜兴设立总院,统筹指挥下属分院及项目的运作与管理;在意向合作地区建立分院,对当地环境问题进行诊断并制定综合方案,提供一站式环境服务;由相关细分领域有竞争力的合作企业组成专科门诊团队,在总院和分院的统筹下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
无锡日报记者了解到,“环境医院”还专门成立顾问、对外合作、专家咨询、企业考核、系统协调等“五个委员会”完善支撑运营体系。目前,在静脉产业园项目中,“环境医院”的企业考核委员会正在从当地众多环保企业中筛选具有污泥处理能力的优秀企业参与项目执行,将对当地所有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进行深度治理,通过最优的工艺和成本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避免低价低质的现象。朱旭峰表示,接下来,宜兴环科园通过一批示范项目将进一步放大“环境医院”模式,推动环保产业从“大制造”向“大服务”转型。
联手央企助推新兴产业
驱车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庆源大道等主干道上,十字路口的指示牌上,国电光伏、国电联合动力、国电晶德、国电精辉等格外引人注目。
开发区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这几家企业都是央企国电集团自主或是与园区民营企业合作而成立的下级公司。无锡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宜兴通过类似方式进入开发区的还有宝山钢铁、东方电气、广核集团等央企中的实力派。一位央企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宜兴的一些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起步的时候,先声夺人,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发展经验,央企和它们实现对接可省去初期的摸索阶段。
2007年,银环精密钢管与宝山钢铁合资组建宝银公司,目前,以ap1000管型、cap1400管型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用管已经实现供货,为此,我国的核电产业相关成本与此前从国外进口相比降低了约7成。
为避免落户的央企水土不服,开发区在配套政策和服务体系上做足功课,为随众多央企落户的高端科研人才做好后勤保障。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不仅让宜兴地方企业与国企“情投意合”,还吸引来一批创业人才。
2008年,一批高端人才来到园区创办投影显示企业。技术人才创业,原本面临诸多短板,几年来园区却培育出50多家投影显示企业,产值达到10亿元。“周边发达地区在光电子整机生产方面已比较成熟,而在投影显示这个子产业领域则基本是空白。”园区相关负责人说,意识到该产业的潜力,园区在“公共平台”上不吝投入。
截至去年,园区搭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公共硬件去年就投入了约500万元。政府公共服务上做得多,企业成本就会减少,有限的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园区宜清光电在初创阶段得以集中资金,投入1000多万元、历时3年研发推出“无屏电视”,近期又新推出激光电视产品,力推第四代显示技术普及。
“新常态下,我们传统产业的增长还比较缓慢,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说。目前,园区森莱浦光电、羿飞科技、清投视讯、宜清光电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国内创造了众多行业“第一”。(文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