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在今年接二连三的晋出降息降准两大利器,刺激经济发展的决心不可谓不大,目前一季度经济数据已陆续出台,其中GDP增速放缓至7%,创下六年新低,显示国内经济依旧疲弱。在此大背景下,本次降准可谓是意料之中,然力度之大却是在意料之外。据悉,上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还是在2008年。市场预计本次降准释放流动性将破万亿,幅度在1.2万亿到1.5万亿不等,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将使得最终数额颇为巨大,经济学家纷纷高呼“史上最强降准来袭”。这对于刚刚走出泥潭的陶瓷行业来说,无疑有雪中送炭之效。随着流动资金的扩大,陶瓷市场或从中受益。
至今降息降准已有一段时间了,各陶瓷产区反馈的信息来分看,正面效果还在持续发酵之中,多地陶瓷价格温和上涨,大部分产区基本都能产销平衡,大大高于去年各界对于今年陶瓷市场的悲观预期,政策面的持续向好,需求的不断扩大,也大大坚定了各类陶瓷经销商、批发商增加库存的信心,况且,市场对央行即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还有一个相应的滞后期。春江水暖鸭先知,供不应求的时代,产品价格上涨,谁的货多就意味着谁的利润最大。但是问题来了,现在陶瓷行业是否进入了火爆阶段,亦或相对繁荣期?
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房地产的弱势运行仍然不令人乐观,令陶瓷需求难已再现曾经的辉煌。一方面,陶瓷库存去产能化压力依旧不减,市场整体成交量不大。另一方面需求启动较为缓慢,并没有显著上升。如此说来,行业岂不还是喜忧参半么?
今年以来的核心逻辑是产能VS需求,如果一个产业没有想象空间,任你怎么刺激也是枉然,你可以发现最近几年来,陶瓷行业需求大小和经济刺激与否无关。所以首先至少可以肯定这么一条结论:今年这一轮建材陶瓷领域的价格回暖与经济刺激无关,因而也不会因为产能释放而结束,而关键在于需求能否持续。
说到产能,就不得不提今年的环保形势。从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后,我们陆续看到:广东佛山、肇庆、江门恩平、江西高安、河北高邑、河南内黄、南阳、山东淄博、临沂罗庄、四川夹江,福建泉州、晋江、山西阳城、青海西宁等等几乎所有陶瓷产区全部沦陷,隔三差五的就有产区被强制关停、限期治理、处罚的环保新闻信息冒了出来。
必须看到,陶瓷行业今年这次真正的变革,应该是在国家政治经济大背景下,对生态环境的铁腕治理,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面临关停、淘汰、重组、兼并进而形成一部分产能彻底退出。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化解,不是短期内能解决得了的,因产能过剩而产生的价格压力也就别指望马上就能拿掉。
应该说,环保只是促进结构调整的一小步,难以规模性长久的发挥威力,相当于在陶瓷行业整体饱和的状态下带来产能减少而不是退出的小刺激。然而令行业迷茫的却是陶瓷行业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发展方向。企业“转型升级”的口号已叫响多年,但前路依旧几多迷茫,缺少的就是能够产业升级后一呼百应的行业领头羊。
陶瓷产品的供给面是存在较大弹性的,这个弹性会给市场带来短期的波动,在三月份陶瓷价格出现一波快速上涨,随后又恢复平静。就是一种最好的解释。产业改革最理想的状况是,是通过调整结构,释放增长潜力,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此消彼长。企业或许面临的不是生存危机而是对未来出路不明朗的恐惧。
不论未来陶瓷行业如何发展,在这个极度互联的时代下,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进入薄利微利的新常态是毫无质疑的,那么陶瓷市场究竟还有没潜力可挖?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企业也好商家也罢,都希望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试图改变目前困顿的局势,但是需求面弹性不足的状况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企业首先需要大幅提升管理效率,陶瓷行业特有的特性,决定了多数企业规模都不小,机械化程度不高造成庞大的过剩人员,给企业造成较大负担,未来想挖掘潜力,注重提高生产自动化、设备大型化和管理科学化程度,必定会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然后,持续地技术创新,当今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陶瓷市场,注定要落伍。通过拉开企业之间的生产技术差距,规避同质化、低水平市场竞争,使技术创新能力差的企业被自然淘汰。当前面临较为严峻的环保现实问题,通过环保倒逼陶瓷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也能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大型陶瓷企业是高附加值、高成本、高费用的代表;中小陶瓷企业是低附加值、低成本、低费用的代表。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一方面来自管理的高效率和对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来自于环保投入少甚至不投入。如果严格实现环保标准,或将扭转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把原来低环保投入的落后产能变为行业的高成本区,用市场化的方法淘汰。
促进陶瓷生产重心转移的动力主要有:新兴消费市场的崛起、革命性生产技术的发明、生产成本洼地的形成等。那么陶瓷市场向左转,还是向右转?随着国内消费市场逐渐饱和、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深入,陶瓷产能“走出去”是必然趋势,提前进行战略布局是极为必要的。因为市场份额的重要性远大于市场本身。应该说国家战略层面的“一带一路”是最具有潜力和指导性的,借力这一战略,将过剩的产能从国内供给转向国际供给,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有经营的思维,就是关注顾客,关注变化,关注增长,一个创造性的企业必然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最核心的就是学习和适应新的形势,所以,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也不要过低估计自己的信念,是一个行业应有的态度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