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东南国画院陈联河老师,日前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一组图片,建盏破损,金缮修复,给人别样美感。询问得知,金缮就在厦门做的,制作者就在集美。经过一番联系和寻觅,陈联河带导报记者找到了这位制作者——华侨大学美术老师陈现军,我们由此得以了解远离人群的神秘金缮工艺。
金缮锔瓷 属异曲同工
瓷器精美,却容易破损,于是诞生了瓷器修补的技艺,这就是“金缮”、“锔瓷”。
锔瓷是在瓷器破损处打眼,用锔钉将破损的瓷器“抓住”,使其复原,补后滴水不漏。“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用金刚钻给瓷器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炒菜做饭的铸铁锅不慎摔破,再买要花很多钱,也是用锔钉锔起来,照样使用。锅铲一般都是坚固耐用的铁锅铲,因此锔钉表面一般会用铜覆盖,主观上是保护锔钉,客观上则形成了美观的金黄色自然纹理线条。其实,能够锔的东西太多,基本上凡是木器之外的坚硬物件,都可以锔,可谓无所不锔。前清时期,连鼻烟壶都锔,甚至为了追求破损修复的美观线条,有意摔碎,再锔起来,以此为美。甚而至于一再摔碎,锔了又锔,为的就是追求锔钉、残破线条形成的美。
改革开放前,这种手艺在民间还广泛存在。手工艺人挑着担子,游走于不同的乡村城镇,走街串巷。时间周期也较为固定、规律,一般每隔几天就来一回。价钱也很低廉,手艺人只是借此糊口谋生。
日本金缮 实源自中国
金缮则是将瓷器碎片用天然大漆黏合,表面敷以金粉或金箔,装饰性较强,和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术——锔瓷类似。
金缮的本质是在瓷器上运用漆艺。“金”是金缮工艺最后的美化,在破损粘合的表面敷以金粉或金箔,“漆”才是修缮破损器物的根本,靠漆粘合物件。所以,金缮其实更应该称为“漆缮”。
对于金缮,普遍认为是源自日本的传统瓷器修复技术。据说,15世纪末,幕府将军足利义政钟爱的中国南宋龙泉碗不慎摔破,“金缮”工艺由此衍生。
其实,金缮的源头应该是来自于描金等中国的漆器工艺。其工艺也好,大漆这种材料也罢,都源自中国。日本的金缮工艺,其实还是“中国妈”“生”的。
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泛称中国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割开漆树树皮,会流出白色粘性乳液,这就是大漆原料,是纯天然的产品。经过氧化,才成为可以使用的大漆。中国发现、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在新石器时代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大漆具有防腐蚀、耐强酸、耐强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卓越性能。后来也运用到器物修补领域,即大漆修复工艺,在日本就称作“金缮”。金缮同样用途广泛,除了常见的木器、瓷器外,水晶、玛瑙、珊瑚、琥珀、琉璃、玻璃、玉石等几乎无所不包。
精心修缮 残缺能更美
金缮的本意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金代表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面对缺陷不去试图掩盖,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化残缺为美,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由此获得升华,反而超越原有的层面,达到更高的境界。
生活同样如此,面对生活中避免不了的遗憾,应该像金缮的哲学一样,坦然面对,尽心修缮,不求完好如初,只求余生无悔。而在日常生活中,珍视物件,爱惜物件,“惜物”,“惜福”,珍视世间万物,是良好的德行,更是高妙的境界。
金缮工艺适“二次创作”
俗话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金缮这种独特的手工艺,鹭岛厦门就有。华侨大学美术老师陈现军,就掌握金缮手艺。
陈现军主张,金缮修复的器物,既要尽量完美体现器物原有的气质美感,更要“二次创作”,产生区别于原有器物的别样美。陈现军反对按部就班完全照抄照搬没有自我创造的修补。
陈现军甚至还使用金缮工艺进行创作。一件民窑瓷器口沿破损,陈现军用金缮工艺修复,修复部分保持瓷器原有的纹样,几乎完全相同。但是,陈现军在修补处“安”了一只蝉。蝉是户外林间捡拾的蝉蜕。蝉遍身涂满大漆,背部中央还上了一道金漆,既生气十足,又极具装饰性。工作台还还放着几只蝉蜕,兴许可能意犹未尽。
值得一提的是,大漆是自然干燥的,需要较高的温度、湿度,并保持相对恒定,必须在密闭的窨房窨干。陈现军因陋就简,把修补的瓷器放在铁桶里窨干。
导报记者 范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