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19日举行明清瓷器专场展览,一批清代同治皇帝大婚餐具首次亮相。
瓷器起源于中国,历经数朝,明清时达到鼎盛。明代瓷都江西景德镇被称为“天下窑器所集”,清代制瓷业达到历史最高峰,在当时“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记者当日在展览现场看到,数十件用于同治皇帝婚礼的瓷器由碗、盘碟、酒杯、渣斗和粉盒等构成,为烘托新婚喜庆气氛,餐具的色彩比较浓艳,纹饰均采用“双喜”或“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尽显皇家气象。
这批同治皇帝婚礼上使用的典型餐具,烧造历时4年,被称为“大婚礼造器”。因使用者身份地位差异,瓷器釉色有所不同,比如皇帝在婚礼上使用明黄釉,皇太后和皇后使用纯黄釉,皇贵妃只能使用里白外黄的瓷器。
据辽宁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清同治七年(1868年),皇帝大婚,在慈禧太后直接过问操持下,尤其奢华,朝廷特命江西巡抚景福在景德镇御窑厂督烧套装餐具,史料记载成品共计120桶、7290件。
本次展览代表了清代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平,清代特有的珐琅彩、粉彩等瓷器品类,美轮美奂,反映了清代的社会文化、工艺水平以及帝王的审美意趣和艺术品位,民众可以从中了解清代宫廷生活。
同治皇帝名为爱新觉罗·载淳,慈禧太后之子,是清朝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