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应邀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湘湖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的学术报告。党委书记郭杰忠出席并主持,2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傅修延教授围绕主题,从瓷与稻、陶与《易》、瓷与玉、瓷与艺、瓷与China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一是瓷与稻,傅修延教授通过《天工开物·陶土延》引出瓷与稻的关系,他指出,米果加工之类得到的启发转移到陶瓷制作工艺上来,烹饪与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揉面团其实与捏瓷泥相同。他还通过比较谷壳与陶器的性能,来说明陶瓷有稻性,不仅是因为瓷土有稻米土,粳米土之称,更是因为陶瓷具有植物性,内在的柔韧与润泽性;二是陶与《易》,易学与瓷的联系是密切的。《易》分为简易,变易,不易三部分。他分别把这三部分与瓷的制作相结合,“简易”相当于陶瓷的原料,比较简单,“变易”则是陶瓷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而“不易”是陶瓷制作完成后稳定的形态。瓷与易学的阴阳、五行都有联系,易学讲究的是周而复始,而瓷器也大多都是圆形的,同时瓷器的圆形也表示中国的文明,对待世界的态度是接纳;三是瓷与玉,瓷与玉不光是模仿制造的关系,“如玉”并不是瓷的终极目标,瓷模仿玉是一个模仿与超越的过程,玉是大自然经过远久勾勒出来的瓷,而瓷是模仿大自然制作出来的玉;四是瓷与艺,瓷器是艺术的体现,比如瓷器有开裂,本来开裂是瓷器的灾难,但是似碎非碎是一种意境,一种艺术,鸟巢的灵感来源之一就是开裂瓷;五是瓷与China,笛福笔下“earthen ware”一词暗藏玄机,提醒人们必须对“China”一词深入研究,中国与“China”之间的联系也值得我们思考,瓷是中国的符号,也是“China”的符号。傅修延教授还表示,瓷器是中国的符号,任何学者也不能忽视的符号。
党委书记郭杰忠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傅修延教授此次以叙事的方式,从文化角度分析“瓷”,深刻阐述了瓷的来历。他谈到,审美之于创作,无论是对学习艺术的学生,还是研究创作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阐释一件艺术品,去挖掘它本身的历史和来历,更好地对艺术品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