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和佛山陶瓷协会的秘书长白梅女士商谈在《佛山陶瓷》杂志开设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专栏一事,主要内容围绕国外对华实行反倾销制裁,国内如何进行法律应对的问题。据最新消息称,一些欠发达国家,继巴西之后对中国出口提出反倾销惩罚性关税,如墨西哥等。北京某专职反倾销国际官司的知名律师事务所已受国家相关协会的委托,积极开展应讼。针对这个现象,笔者有些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国内陶瓷产品出口价格比提出反倾销国家的平均价格要低许多。
墨西哥提出中国出口到墨西哥产品约为4.8美元每平米,而墨西哥国内每平米售价约为16美元,为此,墨西哥海关提出充分论据——倾销率达到233%,〔也就是(16美元-4.8美元)÷4.8,换算后就是233%〕。对墨西哥经销商来讲,巨额差价也许会给他们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但是墨西哥国内的建陶业则面临倒闭。但墨西哥政府出于对本土生产制造业的保护,断然提出对中国建陶产品进行反倾销惩罚性关税。当然,前期会进行一个象征性的调查。
二、国内企业在反倾销中是“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一点在于国内建陶产品确实存在“产量大、直接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这一点,相信建陶生产强国意大利等“老外”也不会否认。
有弊的则是以下四点。
A、国外某些反华媒体报道称,中国所谓的“血汗工厂”,实际是对生产工人缺乏劳动保护、退休养老金、医疗、工伤等保险保障,还有女工怀孕前后的相关权益保护问题。再者,工人动辄加班、免除节假日,休息权利得不到保证。在层层的压榨下,“血汗工厂”得以茁壮成长。大量的农民工退休之后,晚景凄凉。
B、涉及自然资源保护。生产陶瓷的各种矿物必定由各种各样的矿山开采而成,过程中无可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当中,各种矿产资源税是否依法缴纳、开矿后的植被是否“复绿”、固体废物、或液体废液是否得到环保标准的妥善处理,一连串的背后我们都要打上“?”号。
C、环保问题。国外企业中尤以制造业为首,在上马投产之初环评就已非常严格。因此,不仅前期环保投入资金巨大,后期运行费用也是相当高昂,不可有一丝马虎。一旦违规排放,轻者停产整顿,重者“关门大吉”。笔者回想起大前年,国内某卫生洁具厂有近100多工人因工致“矽肺病”,在顺德某道路上聚集“散步”。在国外,如有同样的事件发生,老板恐怕难逃“倾家荡产”的命运。再说美国某个烟草公司,烟民因吸烟引起肺癌控告其到美国最高法院,最后被要求赔偿烟民十几亿元。这起看似“无稽之谈”控诉的背后,却足见国外对安全卫生环保法的重视。
D、其他问题。包括知识产权,认为部分产品,抄袭了国外的设计等,侵犯了知识产权。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产品有国家“补贴”等政策,都受人诟病。
三、国外屡屡对中国建陶产品实行反倾销制裁,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反思什么?
A、绝不可贱卖资源、提前透支,还是要为儿孙留条可持续发展的“后路”。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因低端产能过剩,被喻为“世界制造工厂”。特别是某些粗制滥造的低廉产品,不但坏了“MadeinChina”的名声,而且还引起一系列进口国家的反倾销诉讼。
B、我们的高端建陶产品需向陶瓷强国逐步缩小距离。在外观质量和流行花色设计上适应国际市场,进而在销售价格上贴近甚至超过进口国的同类产品。
C、建陶行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各相关协会应当组织相关企业组建反倾销应诉联盟,吸取前几年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提起反倾销应对诉讼、抱团取暖。在日期和程序上要符合国际法,特别有相关知名律师事务所进行指导,相关企业要及时填写相应的诉讼表格和材料,邀请反倾销发起国家和相关官员实地调研考察以及商谈。
从前几年经验看,以简一、欧神诺等高端品牌为例,在积极应对中,欧盟等国家相应保留了其出口建陶产品优惠关税的权益,而一些没有积极应诉的企业或者确实低价倾销的企业,则在反倾销诉讼后被列入“黑名单”,进入高额惩罚性关税之列。
由此看来,反倾销是一个“双刃剑”。在经济下行下,“出口引擎”无疑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三大主力之一,保持出口持平甚至增长对每个行业都是当务之急。另外,国内某些企业也应当检讨,在劳动保护法、环保法、税务缴纳等社会责任和义务是否已经尽到。如果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榨取工人的血汗价值,以低价产品出口换取外汇,无疑也是不可取的。
中国建陶产能占全球的60%以上,那么建陶行业消耗巨量的矿产资源、造成巨额的碳排放、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换来的却是各国的反倾销调查;而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却留在国内。
作为建陶人,我们在怀有强烈爱国主义热诚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反思。
看来,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