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以街扬名,街凭镇相传。赊店古镇,东依潘河,西临赵河,踞“二龙戏珠”宝地,素有“宛东明珠”的美誉。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成为“地頻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和“水旱码头”,号称“九省通衢”。与周口镇、道口镇、朱仙镇齐名,享有“天下第一店”美誉。民间也有“金汉口,银赊店”、“天下店,数赊店”的传诵。
镇内有一座金碧辉煌,重檐叠翠的山陕会馆,自会馆向南,有一条长约300米,古香古色的街道,形成于清顺治及康熙初年,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称“明清商业一条街”。当年,以经销瓷器为主,又叫瓷器街。此街以中心街口为界,分为南、北瓷器街。瓷器街历经沧桑,命途多舛。如今,街道路面青石铺就,两旁的店铺,青砖灰瓦,重檐走脊。大户门楼画梁雕柱,富丽堂皇,一进多级的穿堂阁楼,布局巧妙、精致、典雅,别具一格。走进其中,不难想象昔日的繁华胜景。
据历史记载:在清康熙年间,瓷器街占据“水旱码头”的有利条件,四方瓷器云集,互通有无。鼎盛时,有60多家瓷器店铺,广集华夏定、钧、耀州、磁州、龙泉、景德镇六大窑系产品。从生活用品碗、盆、盘、碟到宫殿富宅厅堂的古玩摆设样样俱全。整个街道瓷山瓷海,琳琅满目,恍如仙境。从早到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客来客往,络绎不绝,可称之谓其时中华有名的“瓷都”之一。
而在北瓷器街口西50米,有一个约1000平方米的瓷器坑。想当年,商家深谙“瓷器一破,不值半个,瓷口起毛,不值分毫”的行规,又很讲究诚信,把不合格或残损的瓷器扔进该坑,集年累月,形成了瓷器坑。岁月流转到2006年,当地政府建会馆广场,对瓷器坑进行了发掘,出土的多为明、清时期的盘、碗、罐等青花瓷器碎片。近几年,当地政府变废为宝,建立了“瓷器博物馆”,以此见证,赊店镇作为“清代全国中华瓷器交易胜地”。
倘佯在曾经刮过明时风、下过清时雨的街道,仿佛能够倾听到来自300多年前,“车麟麟,马萧萧”,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买卖瓷器吆喝声的回音,使人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瓷器街经历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犹如一座历史丰碑昂然屹立,叠印出赊店变迁的缩影。谈及古镇、古街的衰落,古镇人忆旧伤感,多归咎于“水旱码头”的消失。
古镇因水而沉浮,街因古镇而兴衰,瓷器店铺也随瓷器街的兴衰而存亡。几百年来,这镇、这街不知演绎出多少兴衰故事。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辉煌胜景也已成为过去,眼下要做的是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先辈留传下的文化遗产,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几年,当地政府正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积淀,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搞好特色旅游,尤其是依托瓷器街,建立“瓷器博物馆”,不失为明智之举。
漫步古意浓浓的瓷器街头,不经意,歌手周杰伦深情咏唱《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不时从街旁店铺里飘出。再望一眼这条厚重、朴拙、沧桑的街道,内心深处留下的是缱绻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