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和延禧宫隆重开幕,共展出瓷器297件套。此次展览既是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首次联合举办瓷器展览,同时又是这些明代御用瓷时隔五百年后从生产始端到使用终端的首次聚首。
在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是专门为皇帝生产御用瓷器的基地,紫禁城是这些御用瓷器的唯一合法使用地。至今,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收藏明代御窑瓷器的主要单位,包括龙泉窑、磁州窑、钧窑等不同窑场的产品在内,总数超过一万件,而且多是清宫旧藏,传承有绪。御窑烧造的合格品被源源不断地送进紫禁城的同时,在严格挑选标准下的落选品和残次品均被集中销毁。经考古发掘,御窑遗址出土的这些落选和残次御窑瓷器,多可以与传世瓷器进行器型、纹样的对比。例如在本次展览中,有一件御窑遗址考古出土的永乐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该炉通体绘青花山石海水,器物造型雄伟,海浪纹气势磅礴。与之同时对比陈列的,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传世品,两炉的器型、纹样几乎完全一致。
另有一组宣德青花缠枝莲纹方流直颈执壶,壶直颈、丰肩、长腹、圈足、短流、方口,流口作一葫芦形小孔,同样无论在纹饰还是器型上,出土品与传世品都极为相似。
在御窑生产的产品中,有的品种仅见于传世品而在出土品中不见,相反的,仅见有出土品而未见传世品的例证也同样存在,更有当时研发的新品种以及试烧之未成功者:展品中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的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以及永乐红釉点彩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两种器物在传世品中均未曾见到与之相同的。
通过对御窑瓷器研究和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对御窑、民窑瓷器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在御器厂主导下的技术创新、研发和对外来技术的引进,在促成御窑生产技术提高的同时,对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生产的带动作用、对十四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瓷器生产风尚的引领作用。
此次展览与接下来将要举办的“明代御窑瓷器——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明代御窑瓷器——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明代御窑瓷器——御窑遗址出土与传世嘉靖万历瓷器对比展”共同组成系列。通过御窑遗址出土的瓷器和传世瓷器的对比,全面反映明代御窑瓷器的面貌及御窑的历史,进而揭示御窑和景德镇瓷器所反映的优秀文化内涵。
出席开幕仪式的有江西省副省长朱虹,景德镇市委书记刘昌林,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市长颜赣辉,以及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副院长宋纪蓉、娄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耿宝昌,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张忠培,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等。
展览为期3个月,至9月3日结束,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
更多对比文物
两罐均呈石榴形,通体起瓜棱。尺寸相近,形体硕大,均为罕见大器,唯故宫藏品少一荷叶形罐盖。罐身所绘纹饰相同:颈部绘如意云头纹、莲瓣纹,莲瓣内饰以折枝花卉。肩部绘四出垂云与如意云头纹各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折枝花。腹部绘四季花卉12组,配以湖石。腹下部及胫部绘覆仰莲瓣纹、回纹各一周,足边饰卷草纹。外底无釉无款。
这两件大罐器形、尺寸、纹饰均相近,一件为釉里红制品,发色浓艳,一件为青花制品,发色深暗。
绶带耳葫芦扁瓶为永乐、宣德时期的典型器形。瓶呈葫芦形,扁圆腹,肩颈间对称饰绶带耳,椭圆形圈足。该类型器既有青花制品,又有白釉制品。青花扁瓶口沿绘两道弦线,上部腹中绘缠枝花纹一周,下部前后两面绘阿拉伯花。外环饰二方连续的半钱纹,耳部饰朵花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釉扁瓶,腹部暗刻阿拉伯花,与青花扁瓶主体纹饰相同。
此瓶造型仿西亚阿拉伯铜器,主体纹饰亦来自西亚地区,充满异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