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盛夏至,平川大地热潮涌。5月28日至29日,笔者一行专程来到平川,听介绍,问情况,看变化,用手中的镜头和纸笔记录下平川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的点点滴滴,集中采访报道我市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情况,力求把属于平川陶瓷的独特精彩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为平川陶瓷产业以及10月份召开的陶瓷峰会鼓与呼。
28日上午10时平川区陶瓷研究院,笔者一行深入到展览厅、工作室,面对各具特色的艺术陶瓷,心中不由对陶瓷艺术大师、年轻的陶瓷学校大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和他们聊天交流,探寻他们在平川区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对平川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推进、蓬勃发展的内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三楼展览厅,笔者一行在解说员的介绍中,了解了马家窑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了解了平川区积极创新保护方式、保护好陶瓷文化原生态、充分发挥陶瓷文化遗产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积极作用的做法;
在陶瓷文化工作室,笔者们深入了解了平川区多业态、多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新载体,了解了完整的陶瓷科研教育体系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机制,并深深地被独特的陶瓷作品所吸引;
在陇烨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陈列室,在生产线旁边,笔者们记录了“老靖陶人”在平川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中的决心和成果;
……
工艺美术师创作小摆件
困境中寻求发展良机
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源型城市,平川区探明的陶土储量超过20亿吨,品种达20多种。广东佛山的陶瓷专家曾考察后认为,平川的陶瓷资源十分丰富,品质在国内少有,非常适合发展大规模的陶瓷产业。如果当地有100条年产300万平方米墙地砖生产线,完全可以开采使用700年以上。
平川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靖远陶瓷厂等一批国有企业生产的“格威”牌系列陶瓷产品曾畅销省内外,平川曾是西北最大的陶瓷工业基地。但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平川陶瓷企业相继停产,上亿元的厂房和设备几近闲置,一度辉煌的陶瓷业也随之跌入低谷,平川的陶瓷产业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由传统到现代、由兴盛到萧条再到逐步壮大的发展阶段。
如何培育持续产业和新的龙头企业,成为平川区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平川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借鉴外地企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用两条腿同时走路来求得陶瓷业发展的决策。一方面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技术,把原有的陶瓷企业经营好、发展好,并且鼓励和引导一批已经完成资本积累的企业家参与到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中来;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区内陶瓷产业的扩充和技术进步。平川区委、区政府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立足区情,发挥陶土资源富集的优势,把发展陶瓷产业作为平川的支柱产业之一,集中精力,攻坚破难,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先后建成各类陶瓷企业15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总产值近5亿元。拥有建筑陶瓷生产线7条,建筑陶瓷的墙地砖年生产能力为2000多万平方米。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改造,新乐雅、华顺、陇烨、盈胜、盈耀等陶瓷企业已初具规模。
创新中再现发展生机
围绕做强陶瓷产业这篇大“文章”,平川区委、区政府从创新机制入手,采取产权转让、租赁经营等形式,对原有国有陶瓷企业进行改制,并积极撬动民间资金参与陶瓷业开发,扩大生产规模,引导企业加快开发新产品步伐,积极改造提升传统陶瓷产业。
与此同时,平川区委、区政府目光向外,走组团招商、节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路子,与外地民营企业攀亲结缘,吸引外地客商来平川投资兴业。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打造企业发展平台,平川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和完善了市政、交通、通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启动民间资本建设的平川人民广场、集中供热、商品一条街拆迁改造等一批旨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大项目,使城市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迅速增强,城市品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来。经过多方努力,白银华顺、贵州艺术腰线等一批规模大、工艺新、技术含量高的骨干陶瓷企业纷纷入驻平川经济开发区;盈耀陶瓷、陇烨陶瓷等一批传统企业得到进一步改造和提升,陶瓷产业重新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随着陶瓷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平川区乘势而上,依靠项目建设的拉动,全力打造西北最大的陶瓷工业基地。目前已有新乐雅、华顺、陇烨、盈耀、瑞兴、永兴盛等十多家陶瓷生产企业,生产的墙地砖、耐火材料、日用陶瓷、卫生洁具瓷、艺术腰线、仿古艺术瓷等产品走俏市场。现有的4条建筑陶瓷生产线,总生产量约为1200-1500万平方米,内砖、水晶地砖、外砖等主打产品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平川区墙地砖年产量已达800多万平方米,粗瓷产量达700万件,年可实现产值2亿多元。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陶瓷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平川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依托平川灿烂的陶瓷文化和丰富的陶土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西部陶都”的战略目标。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部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打造西部陶都是平川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突破与创新,科学定位了陶瓷产业发展方向,平川陶瓷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近年来,平川区又先后引进了山川、泰瑞等陶瓷企业,建成国泰陶瓷建材城,并协调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和省上有关部门,即将组建平川陶瓷检测中心,今年10月份举办第三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平川区在全国陶瓷产业布局中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发展中培育多元产业
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景。平川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再造陶瓷产业新优势,培育增长点,必须积极谋划发展多元陶瓷支柱产业。他们把今后的重点放在进一步扩大陶土资源利用规模,大力开发陶瓷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新型陶瓷制品,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力争使陶瓷工业成为平川区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继续巩固平川在西北最大陶瓷工业城的重要地位。平川区强化政府主导,着力构建打造陶瓷产业承载体系、完善陶瓷行业管理体系、拓展陶瓷技术创新体系、构建陶瓷企业融资体系、建立陶瓷信息服务体系、壮大陶瓷人力资源体系、优化陶瓷项目招商体系、构筑陶瓷市场物流体系八大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承接陶瓷产业转移能力。继续坚持“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西部陶都,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科学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做大产业,做优环境,攻坚破难,率先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节会为平台,依托丰富的陶土资源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加强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中东部和沿海发达优势产区陶瓷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建设中国西部陶瓷工业园区,打造“西部陶都”。
围绕这个思路,平川区委、区政府积极筛选、储备论证了旅游工艺品陶瓷、中档水晶砖、高档骨质瓷、中等规模陶瓷模具、陶机设备加工等一批前景广阔的陶瓷产业发展重点项目13个,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共同携手发展。
平川大地是一片文化的“沃土”,陶瓷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我们相信,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完善文化产业布局,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跨业态发展,平川区会以她独特的发展魅力和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一条多元化陶瓷产业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