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一艘满载着景德镇民窑瓷器精品的货船,航行到福州市五洲群礁时,触礁沉没。直到2005年,这艘定格在历史汪洋中的沉船,方被考古学家打捞出水,重见天日,并被命名为“碗礁一号”。2015年的今天,《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展》在南海博物馆开幕,100件瓷器(片)将为我们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展览由南海区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联合主办,将持续至7月19日。本次展出的100件瓷器(片)是从“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选出来的代表性瓷器(片),从这些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大家能一睹晚明和清康熙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风采。
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道,这片广阔的水域联结了亚、欧、非三大洲文明,从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频繁的交流,并改变着世界文明的进程。“海上丝绸之路”是经由海洋沟通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的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海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漫长的海交史为今人留下了诸多遗物、遗迹,而水下考古,则让遗落在海底的一颗颗明珠重现光芒。
“碗礁一号”沉船遗址正处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往北可至长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往南可达泉州、广州等港口及东南亚地区,是南北贸易的必经之路,它的发掘,对中国海上交通史、古陶瓷的外销、造船技艺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海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从去年开始策划本次展览,希望两地以古瓷为纽带,通过搭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这艘远洋航母,掀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据悉,为进一步促进两馆的交流,接下来,南海区博物馆还将前往福州市博物馆举办《南海之光——康有为手迹展》。
揭秘
“碗礁一号 ”几大谜团
●沉船位置
“碗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五州群礁的中心——碗礁附近,附近渔民世代在此捕鱼而常有网捞上来瓷碗,故以碗礁为名。
●沉没原因
此船满载清代景德镇民窑的瓷器,沉没于闽江口以南的近岸海域,其所行的路线,对于景德镇瓷在清代外销线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瓷料。沉船点表明,瓷器很可能由赣东南进入闽江水系、顺江而下出闽江口入海,这是景德镇瓷外销的一条重要的传统线路。
此船为帆船,沉船附近有碗礁、盘礁等多处明礁或暗礁。船只不排除触礁进水,飘移而逐渐沉没。该海域目前已发现多次古沉船,大多位于近岸或近暗礁处,所面临的遭遇大体一样。
●曾遭渔民哄抢
2005年6月下旬,沉船遗址主体位置被当地渔民发现并开始大规模盗掘。在福建省东山海域调查的中国水下考古队员闻讯后,迅速抽调人员赶往事发地点,发现这是一艘价值极高的清代古沉船,迅速上报,及时制止哄抢文物的行为,海警、边防所也开始追缴文物。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随即展开,发掘队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牵头,调集了福建省、辽宁省、安徽省、海南省、江西省、湖北省、山东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厦门大学等共计30余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碗礁1号水下考古队,实施了沉船遗址,主要是船货方面的发掘工作。
●出水什么瓷器
“碗礁1号”沉船出水精美瓷器达17000余件,大部分为青花瓷器,少量青花釉里红器、单色釉器、五彩器等。瓷器胎质坚硬,胎色洁白,胎釉结合紧密。青花瓷器型有将军罐、大盘、花觚、尊、香炉、罐、碗、深腹杯、中盘、器盖、浅腹碗、小盘、小碗、小杯、粉盒、笔筒、小瓶、小盏、洗等,青花色泽明艳、层次丰富,大件陈设器画工精美,反映清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最高的制瓷工艺。
●销往何处
碗礁一号沉船瓷器中还有一批绘有开光纹样的器物,即所谓的“克拉克”瓷,自晚明以来就是著名的外销瓷品种。还有一些器物的图案也与13世纪西亚地区银器的造型风格相似,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格,因此可以确定它运载的是外销货物。
●如何保护
由于瓷器此前长期浸泡于海水中,必须进行脱盐处理,工作在2006年5~10月进行,经多次换水,将盐分逐渐脱出。目前瓷器处于相对稳定的保护状态。
采写/珠江时报记者陈焯莹通讯员李薇图/由南海区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