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二道工序”群雕創作現場,部分陶瓷雕塑大師對銅雕創作作品進行點評,並提出改進意見。(曹開琪攝)

參與創作的藝術家們一起溝通創作方向。(曹開琪攝)
以雕塑的形式藝術地再現傳統陶瓷制作的技藝和流程,“千年瓷路——景德鎮72 道制瓷工序青銅群雕”的創作,是一次傳統陶瓷文明和現代雕塑技藝的精彩碰撞和融合。無論從創作題材的選取,還是創作理念的突破,以及創作過程的磨礪,都集中體現了景德鎮人身上的那種吃苦耐勞、追求卓越、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精神特質。這種精神正是實現“復興千年古鎮,重塑世界瓷都,建設生態之城”宏偉目標的內生動力之所在。
這是一個“一石數鳥”的創意:72 道制瓷工序青銅群雕的創作,既能為我市陶瓷雕塑藝術由低谷向高點躍升提供契機,又是手工制瓷傳統技藝的一次集中展示,既弘揚了古老的陶瓷文明,又提升了城市的藝術品位。
——2014 年7 月3 日,珠山中路綜合改造整治工作部署會議召開。會議要求,力爭把珠山中路打造成集中展示景德鎮新的“形、實、魂”的示范路。
——2014 年10 月23 日下午,市委書記劉昌林就珠山大橋雕塑規劃和作品征集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他強調,城市雕塑要進一步放大提升體現景德鎮文化底蘊,彰顯瓷都特色,在保持鮮明個人創作特點的同時,要接地氣,傳播正能量,符合時代潮流。
陶瓷雕塑在上世紀曾經是景德鎮一張耀眼的藝術名片,在市場風靡一時。一個世紀過去了,陶瓷繪畫作品市場日益興盛,陶瓷雕塑市場卻越來越萎縮,影響力不斷下滑,創作和技術人才青黃不接。為了更好地將分散的雕塑人才聚集起來形成團隊力量,2014 年,景德鎮市雕塑協會成立。成立之初,便迎來了一個大好契機。
隨著我市珠山中路的全面整修,珠山大橋也煥然一新,但橋上的護欄墩如何裝飾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市委、市政府對此非常重視,先后兩次召集陶瓷雕塑藝術家開專題會進行協商,由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高峰和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曹春生、陳麗萍、張景輝等牽頭,市雕塑協會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創作方案,並邀請我市老中青最優秀的雕塑藝術家參與創作。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72 道工序代表了景德鎮的古法制瓷。而雕塑從頭到尾都是手工制作,通過雕塑不僅能夠反映景德鎮手工瓷器的面貌,也能夠襯托景德鎮‘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的文化底蘊。”曹春生對記者說,經過反復討論,他們決定採用雕塑的形式將制瓷72 道工序擺放在護欄墩上,既向人們介紹了陶瓷生產工藝,又弘揚了陶瓷文化,還提升了城市品位。同時還考慮到陶瓷的易碎性,改為做青銅雕塑。“千年瓷路——景德鎮七十二道制瓷工序青銅群雕”創作方案一經提出,便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千年瓷路——景德鎮72 道制瓷工序青銅群雕”的創意,讓我市一大批國家級藝術大師及中青年優秀雕塑藝術家倍感振奮: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創作出最好的作品來。
在景德鎮陶瓷0798 創意園內,一大批陶瓷雕塑藝術家們聚集於此。他們主動請纓,不計報酬,一心付出,群策群力推動青銅群雕創作。形態逼真、動感十足,充滿了藝術張力的作品,凝聚了創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映射出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景德鎮人精神
——2015年5月13日下午,市委書記劉昌林來到景德鎮陶瓷0798 創意園調研並與陶瓷雕塑藝術家座談。他強調,要以此次創作72道制瓷工序青銅群雕為契機,傳承好制瓷技藝,弘揚好陶瓷文化。
“我們一邊尋找合作方,一邊積極做准備工作,用了5 個月的時間畫草圖、做小樣,推敲動作是不是符合工藝標准,往往一個小樣的通過,都經歷了四五遍的修改。”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張景輝介紹,2015 年4月底,最終決定項目由市國資委全力給予資金支持,市工業管理辦公室全方位搞好服務,以確保藝術家安心創作。
2015 年5 月1 日,在景德鎮陶瓷0798 小微企業創業園內,雕塑藝術家們進場創作。此次創作隊伍結合了我市老中青三代雕塑藝術家,不僅有周國楨、張育賢、劉遠長、唐志強、涂金水、李恭坤等一批國家級藝術大師,也有陶院的教授和學生,以及一些社會上的自由藝術家,參加群雕團隊的藝術家共計35 人,其中國家級大師10 余人。
據了解,青銅群雕包含了採礦加工、坯釉料制備、手工成型、雕鑲、施釉、青花、滿窯、燒窯、釉上彩繪、選瓷包裝等九組共72 道制瓷工序。為了真實反映古法制瓷的72 道工序准確性,雕塑藝術家們考証了很多歷史資料,也採訪過很多老藝人,然后再將72 道工序細化,分到每個藝術家的頭上,由專人負責調查每個工序的具體資料,並統一起來。同時,成立了一個作品驗審小組,每件作品必須驗審合格后,方能進入翻模階段。
在創作室,記者看到,一個個泥塑還在制作當中,雕塑藝術家們或手捧雕塑用泥搓揉著,或拿板子輕輕拍在泥塑上細細修整。沒有現代社會的高科技,中國古代精湛手工藝在此極致體現,雕塑藝術家們憑借著一顆對瓷器執著與堅持的心,讓七十二道制瓷工序層層漸進。目前,72 道制瓷工序青銅群雕泥塑部分已完成42 件,正在陸續制成臘模,最后再進行青銅澆注。這組雕塑將做成三套,一套有望於今年8 月擺放在珠山大橋護欄墩上,另一套將放在新建的陶瓷博物館收藏展示,將於瓷博會上亮相永久展出,還有一套就由市國資委保管。
提起創作中的難度,身為協調小組組長的高峰告訴記者:“每位雕塑藝術家們都有自己的創作手法,表現藝術的個性也不同,但面對集體創作,要求達到統一性,就得有一個標准。這裡的每個雕塑造型,不論是站立、蹲著,都以70 厘米左右為基准線,還要往寫實方面做,不能有夸張、變形的藝術效果。既要讓專業人士感覺滿意,更要讓百姓滿意,這些雕塑不光是科普的東西,更是一件藝術品,要共同的想辦法將這組雕塑的藝術質量進行提高完善。”
上世紀80 年代,雕塑瓷廠以創作水滸108 將為標志,使景德鎮的陶瓷雕塑業達到一個高峰,之后就沒有大規模地創作過,直到此次“景德鎮七十二道制瓷工序青銅群雕”的創作。但讓老中青三代雕塑藝術家們積極參與其中,齊心協力共同來完成一個項目,這在我市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尤其是一些雕塑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市場價格高,有的國家級大師的作品還極為搶手,他們都願意放下自己的藝術創作,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七十二道工序”群雕的創作上,這份精神就難能可貴。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連續20 多天在創業園精心創作,經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老藝術家姚永康身體不好,但仍然來到雕塑現場,一個一個塑像看過去,不停地提出寶貴意見:“這個塑像的配景要改改,要更符合實際,那個塑像的肌肉要突出,就更有力感……”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張景輝已連續4 次放棄去外省、市參加藝術品展覽或論壇等活動的機會﹔雕塑瓷廠一批年輕的藝術家自從得知了“七十二道工序”群雕創作的消息,紛紛主動請纓,都表示隻作奉獻,不計報酬。老中青三代雕塑藝術家們都願意把個人力量的“涓涓細流”匯聚到城市發展的“滾滾洪流”中。同時,老一輩藝術家們也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將創作過程與現場教學結合起來,把課堂搬進現場,把優秀的陶瓷工藝傳授給中青年工作者。
“千年瓷路——景德鎮72 道制瓷工序青銅群雕”作品的創作,根植歷史,基於現實,又昭示未來,實現了歷史、現實、未來的有機統一。不僅匯聚了藝術創作者的智慧和心血,還彰顯老一輩藝術家的奉獻精神和中青年藝術家的傳承精神,為歷史存記憶,為社會揚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