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人在途中》,用传统手法反映当下的“低头族”形象。

学生用作品反映自身成长心路历程。
凭作品“说话” 已有过半人达成就业意向
(记者温利摄影报道)经过四年的磨砺,佛山本土培养的第一批陶瓷艺术专业的学生毕业了。他们找工作的方式也很特殊:直接集体展出毕业作品,吸引企业前来揽才。
昨日,来自佛科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陶艺专业首批毕业生在广东省陶瓷博物馆集体举行毕业作品展,现场参会企业可以通过赏鉴作品,向心仪的学生抛出“橄榄枝”。据了解,目前该专业21名学生已过半达成就业意向。
毕业生集体办作品展
前日,佛科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陶塑艺术、陶瓷产品设计两个专业的学生迎来毕业典礼。昨日,两个专业57名毕业生携59件(套)毕业作品在广东省陶瓷博物馆展出。其中包括陶瓷艺术专业学生作品42件套,陶瓷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作品17件套。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陶瓷艺术专业的21名毕业生为佛科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2012年成立以来的首批毕业生。
记者在作品展上看到,这些毕业作品包括陶瓷艺术、陶瓷绘画、陶瓷设计等不同种类。与传统石湾公仔相比,毕业生的作品在创作构思与色彩方面更加大胆、现代。其中,90后毕业生陈健华的作品《人在途中》格外引人注目。“我想通过漫画风格的形式来反映人成长过程的不同心理状态,有浮躁的,有沉静的,既反映了当下‘低头族’形象,也有‘宅女’的自我映射”。陈健华说。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点评称,这次毕业生的作品有题材广、创意多、不同材料的运用结合好,创作技法博采众家之长等特点。“作品既有对传统的石湾技艺的传承又有时代创新,部分作品的现代艺术感非常强。创作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当下,体现出当下青年学子的思考与追求,也为石湾陶塑艺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依靠产业培养本土陶艺人才
佛科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裴继刚称,四年前,学院由政府与院校共同合作成立。学院成立初衷是在依靠石湾陶瓷产区的产业基础上,通过院校系统的理论 学习与创作实践,为石湾陶艺培养专业人才,传承石湾传统技艺,探索出一条艺术教育与佛山本土陶瓷的艺术、产业相结合的道路。
首批学生的教育质量、就业情况颇受关注。裴继刚称,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跟普通高校专业一名学生一名导致的教学方式不同,陶艺专业的学生实行的是“双导师制”。“陶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校有一名导师外,我们还聘请了当地的陶艺大师作为外校导师与学生对接。”裴继刚说,这样可以让学生跟着学校老师学理论,跟着大师学方法,一毕业既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学习到了创作的技艺和手法。
裴继刚介绍,佛科院共聘请了14位国家级艺术大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钟汝荣还给该专业的大三学生传授创作石湾陶艺的技艺。
过半学生达成就业意向
作为本土培养的第一批陶艺专业的学生,其就业去向也颇受关注。佛科院陶瓷(珠宝)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裴继刚称,本地陶瓷市场很大,但培育的人才数量很少,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据了解,目前该专业有过半的学生达成就业意向。有的开工作室创业,有的到本地陶瓷厂家从事陶艺创作和产品设计。除了个别的创业及进驻大师工作室者,其余的还是需要被陶瓷企业消化。对于本地培育的毕业生,企业认可度如何?昨日校企供需见面会上,包括石湾美术陶瓷厂、东鹏、鹰牌、宏宇等十余家本地知名陶瓷企业参加。
石湾美术陶瓷厂给本地的毕业生留足了六七个的名额。该厂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林秀英称,从四年前专业成立开始,其一直在留意这批毕业生的作品,也希望能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工作室来。“本地学生更能理解本地的传统,归属感也更强,能减少人才流失。”林秀英称。
在待遇方面,林秀英称,该厂工作室在保障吃住的情况下,给毕业生提供的薪酬待遇为一两千元。“前期会比较少一点,但成熟的创作人员月薪可以达到3万~5万元,主要是视其作品的市场情况而定。” 林秀英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