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化窑青花瓷始烧于明代。德化窑采用独有的传统工艺和陶瓷原材料,烧造了独具特色的青花瓷,享誉世界。德化窑青花瓷凭借其地域优势,影响着周边地区青花瓷的生产烧制。本文拟从德化窑青花瓷的起源、特点及与周边安溪、永春窑口青花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德化窑 青花瓷 特点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东邻永泰县、仙游县,南接永春县,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五代以前,德化尚未成独立的行政辖区,更析未定,隶属不详,直至唐贞元年间(785 ~805),析永泰之归义乡置归德场[1]。唐代设立的“场”,可以看出州县起源,则实际上已具有所谓的“县”的规制[2]。从考古资料上看,远古时期德化的先民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商周时期,位于现永春县与德化县交界处发现烧制原始青瓷窑址[3]。唐代,延续发展制瓷行业,生产日用瓷[4]。宋元时期,德化发现窑址大量生产外销瓷器[5]。明代,德化“中国白”瓷的生产已广受喜爱。明末清初,德化青花产生,并成为大宗货品远销海外。
从历次古陶瓷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的资料上看,德化县的陶瓷生产技术的产生、发展、传承、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笔者把这一地区陶瓷生产技术等一系列文化现象称之为“德化窑”。本文拟以现在德化行政区域内生产的青花瓷为主线,对德化窑青花瓷的特点进行归纳,探讨其对安溪、永春等地青花瓷的影响。
一、田野考古调查中德化窑青花瓷的起源问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所谓的青花就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彩瓷器。”[6] 根据田野考古调查及传世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发现:1.1983 年,德化县博物馆征集一块明墓出土的郭真荫纪年墓志铭[7],墓志系瓷板制成,呈方形,高14.2、宽13、厚1 厘米,中部略凹,下部两端稍残。铭文为:“德化县西隅上林亡公郭真荫排行福四生于甲戌年捌月拾贰日子时殁于辛未年柒月贰拾日丑时享年伍拾捌岁孝男郭祥祖奉祀正德已卯年季春吉日书。”正德己卯年为正德十四年(1519)。文字颜色呈铁锈,有人认为是含铁的泥浆写成,也有人认为是用土钴写成的[8],笔者认为是土钴写成。2. 德化县博物馆馆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陈素轩墓志铭[9],瓷板墓志,左边底座稍残,前后施满釉,底座内露胎,铭文采用釉下青花书写。3. 大英博物馆藏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螭耳直颈瓶,青花题铭“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十二日许下”[10]。4. 德化民间收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白釉盘口瓶,器壁竖行青花楷书“万历甲午年祈保合家平安者”[11]。5. 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白釉铺首瓶”,瓶上有用青花题款,铭文曰:“明朝天启肆年岁次甲子秋吉日赛谢”[12]。
根据以上田野考古调查和传世品,结合德化青花窑址考古资料,推测明代后期青花装饰技艺已在德化出现。由于目前德化暂未发现大批生产青花的明代窑址或出土大量青花瓷器的明代墓葬,所以德化青花瓷器作为大宗货物远销海内外的时期应为清代,明代后期只是德化窑生产青花瓷器的萌芽期。
二、德化窑青花特点
德化窑青花明末清初在德化始烧,延续了明代074 文物研究德化白瓷的胎体细腻滑润的特点,加入氧化钴色料彩绘工艺,形成德化窑青花与众不同的特性,具有典型的闽南地域色彩。进入清代,青花瓷器逐渐取代白釉瓷作为德化窑的主要产品,青花窑址也遍布全县各地。从田野考古资料上看[13],德化烧瓷窑址多数具有时间延续性,即朝代的更替并未影响到窑址的烧制,利于瓷器品质更新,例如高阳蜈蜞垄窑址。该窑址始烧于宋代,在窑址地层中采集的标本中有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器物。此外从青花瓷本身来看,德化窑青花瓷器在造型、技艺、质地、装饰、款识、市场等方面都具有独树一格的魅力。
在造型方面,德化窑青花造型种类随着市场的需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实用性强,出土的日用品主要有碗、盘、杯、碟、羹匙、盒、罐等,陈设器物有觚、尊、炉、瓶等,此外还有文房用品,筒、洗、砚等。德化窑青花器型简单淡雅,如德化窑出土的青花觚,敞口,中下部微起弧腹,器型视觉重心下拉,犹如一花束。德化窑青花以其简洁而不简单、淡雅而不脱俗的器物造型,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
在技艺方面,德化窑青花技艺可分为青花绘制技艺和装烧技艺。青花绘制技艺,可分为手绘和印制,所谓的手绘,在干燥的瓷器坯胎上,用氧化钴色料在其表面绘画,待干后,再将釉浇至器物上,随后入窑炉烧制,即德化窑青花为釉下彩工艺。所谓的印制,是先按图案刻好印模,印上履以薄布,蘸上氧化钴色料,而后盖在器物上,再施釉后烧制。装烧技艺,德化青花装烧方式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隔离装烧法,一匣钵一器物,瓷器与匣钵之间放置瓷垫,用于大型器物烧制,如盘、瓶,提高瓷器品质;二是对口烧法,抹去器物口沿釉水,将器物口对口叠装于大匣钵内,用于小型器物烧制,如盏、杯,提高瓷器产量,利于大宗货物的生产。
在质地方面,德化青花延续明代白瓷的洁白润滑胎体,结合青花彩绘工艺,形成德化青花瓷白润的效果。由于德化氧化钴色料调配不如景德镇官窑,导致青花色料在瓷器中的线条分布不均,施釉后烧制容易形成“蚯蚓走泥纹”[14]。因此,德化青花瓷的质地、青花纹路的独特,成为了鉴赏德化青花的要点之一。
在装饰方面,德化窑青花瓷器上绘制的图样主要有动物图样、植物图样、山水人物图样、文字图样及其他图样。德化青花瓷器图样丰富多彩,民间生活气息强,突破官窑图样的束缚,虽无官窑富丽华贵的规整,但独有的民间艺术意味也别有一番风味。动物图样,以龙、凤、雄狮、飞雀、麒麟、鹤、鱼、蝙蝠、蝴蝶为题材构图,寓意气势蓬勃、大吉大利、福气临门,是老百姓对生活憧憬的体现。
植物图样,以牡丹、菊花、玉兰花、葡萄、缠枝花、梅花、石榴、叶片、火焰等样式为主题,勾勒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以树木、花草勾勒成边饰或构图分隔,有莲瓣纹、草叶纹、缠枝纹、雷云纹、卷纹等。山水人物图样,以自然风光、楼台、山间景象、人物故事图样为主,体现民间生产生活景象。文字图样,“寿”“喜”“福”等吉祥如意字样,抒发人们表达喜庆、祝福的意愿,此外还有诗歌绘于器物,石排格窑的青花碗题:“雪白山上高士卧,月明花下玉人来”。其他图样有以圈点、线条勾勒出的几何图样、宗教色彩图样和博古图样等。
在款识方面,在德化窑青花瓷器的底部或背部,往往有款识,有单字款、双字款、仿官窑纪年款、图样款。单字款有:兴、土、方、中、合、福、山、瑞、卍等。双字款有:胜玉、永玉、瑞玉、如玉、美玉、珠玉、宝玉、满玉、瑞兴、顺兴、美兴、永兴、振兴、盛兴、笔兴、成兴、丰盛、全盛、大盛、锦盛、元珠、宝珠、玉珠、合吉、永吉、胜利、源利、兴利、合珍、全珍、兴记、长记、月记、荣胜等。图样款有叶子、小兔、双鱼、印章等。此类置于器物底部或背部的文字,为作坊商号[15],也有些图样款推测是匠师的标记。
在市场方面,德化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主要销往海外和闽南地区。德化窑青花图样,迎合闽南地区人文情怀,以闽南民间生活为主线,符合闽南地区民俗风情,较为适合闽南日常生活所用。它们随着闽南人迁徙而远销海外,并成为外销的大宗商品。
三、德化窑青花对周边青花瓷器生产的影响
德化、永春、安溪同属闽南区域,青花瓷烧造集中于此,彼此之间技艺互相影响。德化青花起于明代后期,兴于清代,瓷器作为德化主要产业,制瓷工艺在闽南地区水平最高,从族谱记载,自唐代开始就有窑工离乡务工,传播烧制技艺[16]。现就田野考古资料看德化窑青花对安溪、永春青花窑口的影响。
德化县与永春县相隔一山,德化青花与永春青花在质地、装饰、装烧、款识等方面极为相近。从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上看,清代永春青花瓷窑址主要分布在介福、苏坑、玉斗、湖洋等四个乡镇,大多与德化县交界。质地方面,永春青花胎质偏白,釉色偏亮,青花色料色调偏暗,与德化青花胎体白、釉色润亮极其相似,介福乡龙津村岭头窑、陈篮窑和苏坑洋坪窑白地青花瓷。装饰方面,永春青花构图图样,植物纹有折枝花、卷草、灵芝、牵牛花等纹饰,动物纹有龙纹、兔子纹、蜻蜓纹等。此外有楼台纹、山水等自然景观图样,其构图风格与德化青花相近,“泰兴号沉船”出水的介福乡龙津村陈篮窑兔子纹折腰碗[17] 与德化上涌镇下涌虎垅头窑采集的折腰碗构图、器形完全一致,盘内边缘采用六格图样分隔环绕,折角采用弦纹分隔,盘底采用植物或动物纹小图样。在装烧方面,永春青花采用“M”型匣钵、垫饼、垫圈装烧工艺, 与德化青花装烧技艺相同。款识方面,永春青花底款“永”“吉”“元”“开元”“和珍”等字样,苏坑洋坪窑址青花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纪年款款识,这与德化仿官窑纪年款款识一致。因此,永春青花与德化青花器物造型、图样、质地的相近,可以看出德化青花对永春青花影响颇大。
德化青花对安溪青花的影响略小于对永春青花的影响,从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上看[18],安溪青花瓷的烧造早于德化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的创烧时期为明代早期[19]。早期安溪青花以印青花居多,构图图样单一,随后,德化青花烧制技艺的产生,带动了闽南青花的品质,逐渐影响安溪青花。在窑址调查采集的标本中发现安溪青花胎灰白,青花略暗淡偏灰,釉色白泛青。安溪印青花,氧化钴在模具中分布不均,导致青花花样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图样,如“泰兴号沉船”出水的安溪福昌窑印青花碗[20],器物外壁青花圆形“寿”字纹、蝙蝠纹图样混杂,氧化钴色料时而稀少、时而堆积,此为印青花不足之处。晚期安溪青花在装饰风格、质地、款识上受德化青花影响较大,在胎体质地、釉料、装饰图样水平明显提高。在装饰构图方面,安溪龙涓吉山窑的植物纹青花碗,巧妙地将牡丹纹与玉兰花纹结合,环绕碗外壁;安溪长坑月眉碗窑的山水纹青花碗,山水图样置于碗底与器物外壁;安溪珠塔窑的秋叶纹青花瓷标本,秋叶纹图样右上方草书:“一叶芳花”,落款“秋”,青花图样主题思想明确,极大受德化青花讲究整体性的影响。此外,安溪青花瓷底部有文字落款:和玉、瑞玉、泉玉、和珍、源珍、协盛、和裕等,与德化青花款识一致,作为商号或标记。德化青花与安溪青花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互相借鉴进步。
德化、永春、安溪同处闽南山区,明代后期闽南青花逐渐成为当地瓷器的主流并远销海外。而德化青花以其得天独厚的矿产、人文、地理优势,在青花质地、图样、装烧等方面水平卓越,在与周边永春、安溪窑址青花瓷器烧造技艺的交流中,不断互相影响,从而在闽南地区和海外占据市场。
注释:
[1](清)鲁鼎梅主修,王必昌主纂:《德化县志》,1987 年。
[2] 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年。
[3][4][13] 泉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
[5] 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著:《中国德化瓷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年。
[6] 王光尧:《关于青花起源的思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 年第 5 期。
[7][9] 陈建中:《德化民窑青花》,文物出版社,1999 年。
[8] 叶文程、罗立华:《德化窑青花瓷器几个问题的探讨》,载自《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 年。
[10]P.J. 唐纳利著,吴龙清、陈建中译:《中国白——福建德化瓷》,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 年。
[11] 叶文程、林忠干、陈建中:《德化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 年。
[12]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年;《德化瓷》,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85 年。
[14] 黄春淮、郑金勤:《德化青花五彩全书》,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 年。
[15] 罗立华:《福建青花瓷器的初步研究》,《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6] 徐本章:《从颜谱记载看清代德化制瓷的外传》,《福建文博》1989 年 1、2 期合刊。
[17][20]NAGEL AUCTIONS,TEK SING TREASURES,2000年 11 月。
[18]《文物考古普查资料——安溪部分》,福建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1977 年,油印本。
[19] 陈建中、曾萍莎:《福建泉州窑青花瓷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三辑,紫荆城出版社,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