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进行创作
参加本次活动的很多艺术家都是第一次尝试陶瓷创作,艺术家们前一天涂好釉色和绘画好的素胚今天都已变成完整的陶瓷作品。“对于我来说,这真的是第一次。昨天在素胚上绘画、涂抹釉水,或者各种涂鸦,其实我心里是没底的。今天看到实物,你会发现,我们的创作与火相通相容,呈现给我们的经验远远超出了既有的思维,我们以往的审美标准在火面前变得幼稚。这会带来启发。”福建省美术馆馆长唐明修和我们分享道。
美国麻省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梁汉昌得知此行中有西班牙钢琴演奏家Mario Alonso后萌生了创作的灵感,他告诉我们,他将与Mario Alonso进行跨界合作,将陶瓷创作与音乐相结合,有望在Alonso展览晚宴上钢琴演奏时,融入陶瓷艺术品特别的音色,体会中西音乐、文化、艺术交融的魅力。
与中国一样,德国也有一段制瓷的历史,Keramion陶瓷艺术基金会美术馆馆长Gudrun Schmidt-Esters今天与我们分享了她所在的小镇Frethen出产的一种陶瓷:Bartmankrug,Bartmankrug是莱茵河沿岸粗陶器的重要品种,Bartmankrug瓷器表面都印有带胡子男人的浮雕头像,这一形象据说起源于500-600年前的德国骨灰盒上印制的人脸形象。荷兰艺术家Nicolo Brigitte的一件作品昨天在烧制时破碎,于是产生了一件残缺的陶瓷艺术品,她将完整的碎片收集起来,并将其命名为:nothing breaks,她认为即使陶体破碎了,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仍然是完整的。
对于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来说,素胚替代了纸张承载着艺术家们的绘画语言,“对于釉色和烧制的效果,我们需要一个熟悉和掌握的过程。釉色的流变,色彩之间的微妙变化……很多国外的艺术家将一些观念融入到具有东方特征的胚体上,这本身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种交融。”中国艺术家吴运鸿说道。
整体来看,经过昨天第一次的尝试,艺术家们对素胚和釉色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期待有更多精彩的作品。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谭根雄创作中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谭根雄创作中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劲松创作中

艺术家林峰、唐承华、唐明修合影

中外艺术家现场交流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薛行彪与唐承华

德国女艺术家Laura Sachs进行创作

德国艺术家Alke Reeh进行创作

德国艺术家Alke Reeh进行创作

荷兰艺术家Nicole Donkers创作中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创作中

艺术家梁汉昌进行创作

意大利艺术家Gaetano Di Gregorio创作中

荷兰艺术家Brigitte Spiegeler与Nicole Donkers进行交流

日本艺术家原田久进行创作

艺术家唐承华、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艺术家杨起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主任勾霞进行交流

荷兰艺术家Brigitte Spiegeler创作中

艺术家进行创作

日本艺术家三井圆子创作中

德国艺术家Anna Holzhauer创作中

意大利艺术家Mariangela Zerbini创作中

艺术家张岚军进行创作

艺术家张岚军进行创作

艺术家陈向东进行创作

艺术家陈向东进行创作

艺术家杨起进行创作

艺术家吴运鸿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