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机器化时代的盛行,现代都市愈益浮躁,专注坚持、追求极致完美的匠人精神,在产品和服务上也是越来越少能体现。流水线的机器作业,最终造就出呈现到我们面前的,恰也正是那冷冰冰的器物而已。
对于中国古代精湛手工艺的极致体现,景德镇的瓷艺技术就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学习的范本,没有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仅借着一颗匠人对瓷器执着与坚持的心,七十二道制瓷工序层层渐进。俱匠心,也正籍着这一份匠人的精神,才有了传承于后世那一件件炽热煽动人心的作品。
唐德贵先生的《陶序图》,为我们更直观清晰地呈现出制瓷技术的七十二道工艺,景德镇人的匠人之心,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
景德镇制瓷先要勘察才去瓷土的山地。而蕴藏的瓷土都有矿脉。由于表层裸露的矿头比较坚硬,所以要用薪柴堆放在上面明火烧一阵,然后担水浇灭。石质由于热胀冷缩,矿石就会出现裂缝。用羊角镐、锄顺着石纹向里挖掘,就成了一座瓷石矿洞了。
由于瓷石矿大多在深山里,所以运输矿石都空人力担筐肩挑。一般要挑到临河建有水碓棚的地方。在那里有另外一些做勤杂工的人,把挑来的大块瓷石用铁锤砸成拳头大小的规格,以备碓石使用。
水碓棚都挖有一条引山溪的水渠,利用水的落差,冲动碓轮上下起落。而瓷石放在碓臼里,不一会儿就被击得粉碎了。然后把粉淘出来浸到棚内的淘洗池里。连续几天不断地用泥耙淘洗,弃去粗渣,待沉淀后放掉余水,就可以取到稠化浓缩的瓷浆泥了。
把澄清淘细的瓷石浆再阴凉几天,泥巴就可以成团了。取来放在装有铁丝划切的长方形模匣里,用隔泥线去掉多余的泥,提去模匣,就制成了像土砖一样的泥砖。景德镇的人把它称作“白不(dun)”或“不子”。这是制瓷原料的一种粗加工的传统工艺。
毗邻景德镇的安徽省祁门县,也出产瓷用的白不,色泽纯净,品质细腻,都是顺昌江水路用船装运到景德镇来卖。镇上有黟县人开设的“白土行”,专门储存白不,是原料的经销商,他们把瓷土或以现金交易,或者以先赊货给制瓷的作坊。这样的经营方式极大地便利了产供销各方。
陶瓷需要饰釉,而釉必须要有釉灰。乐平出产的釉灰石永一种青白石和凤尾草堆叠在一起烧炼,把灰用水淘细,就成了釉灰了。使用时加进白不加水调剂,按瓷器的不同品种和规格的需要,即配制成不同比例的釉汁。
景德镇烧造的瓷器,其胚胎都要装进匣钵里,这样能保证胎质的洁净和避免破损。制作匣钵的泥土可以不必细腻,只要在轱辘车上能拉成型就可以了。制好的匣钵略加晒干后,还要旋削光洁再放进柴窑里去空烧一次,这就叫“镀匣”。只有经过“镀匣”才结实耐用。
匣钵做好了,就有御窑厂派人前来验收。主管的人用一根尺子来测量匣钵的大小厚薄和深浅轻重,检查是否符合标准。合格的匣钵才能送到御窑厂去装烧贡瓷。
在做瓷器之前,必须先把“白不”敲碎放到大水缸里去浸泡,第二天用木耙把原料搅拌成浆,再用泥锅舀水,把沉淀中的粗渣去掉,用瓷石吸除铁质,然后把泥浆通过细目筛从粗桶过到细桶里去,如此反复二次,泥浆呈现出浓稠的样子,就可以用手揉起,堆放到泥房里陈腐了。
泥料放在泥房的大块青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陈腐后,用泥铲进行反复铲移,每铲一铲形成“口”字型的泥片,再用力撲打由“口”字打成“田”字踩泥。传统的踩泥有“菊花蕊,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的口诀。也就是铲泥踩泥的操作要领。
精炼的泥还要进行类似和面的揉搓,景德镇人俗称抐泥。这种揉搓就是要排挤出泥里的气泡,使泥中的水分均匀分布。抐好的泥由做坯的人放在轱辘车的转盘中心,陶车转时以手间距离的收放的微妙变化,即可以做成器皿造型的样式。
印坯模是圆器重用于器物内壁定型的专用模具。它是用山土制成的干燥后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制模技术要求高,通常是“一尺之坯只得七八寸之器”,而修模工业要“熟谙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尺寸加减以诚模范”。印坯模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有损伤,可以再进行修削而重复使用,所以模具使用寿命比较长。
经过拉坯成的圆器器皿,待稍干后,还需套在尺寸相符的模具上用手拍打按实,这样就能做到胚胎的规整一致。要使器皿表面光洁和厚薄一致,还得经过在陶车上的旋削,而这种称为利坯的工艺,是成型种最关键的工序。
拉坯的时候圆器的夏布会留有一段长约二至三寸的泥足,这是方便取坯绘书青花时掌握用的,书完后,必须把泥足挖掉,这道工序俗称剐坯(或叫挖足)。再施底釉,稍干后修圈足,把圈足装匣时与垫饼相接触部分的釉层利去,以免器皿因施釉而熔融而与垫饼烧结在一起。这道工序叫取釉。
凡是杯子壶子,它们的把手或壶嘴,古人称“持手”或“流”,由于形状和安放位置等原因,所以要再另外的工序里镶接完成。做这道工序的人,景德镇人俗称“雕削(工人)”。它们不仅做有把嘴的日用瓷,连大件的镶有兽型螭耳的陈设瓷也少不了他们。
做好的瓷器坯胎,一定要使用它干透,特别是在冬天,但是烧火去烧,坯胎会干裂,而用炭火的话,会因为没有移动坯板而使坯胎去湿不均匀。最好是在有太阳的晴天,坯胎都可以搬捧出来晒。但是自夏天就不必如此了,坯胎足可以阴干。在春季、秋季也只要放在坯坊的晒架塘上,上可日晒,下可通风,有利均衡干燥。
瓷器内部要上釉,是采用“荡”的方法,先舀釉水到里面,再用手捧着轻轻地摇荡,让釉水均匀的覆盖整个内壁,然后倒出剩余的釉水,此时应轻轻转动坯体务使口沿布釉均匀。吹釉的方法使用一根六寸长的竹筒,一头蒙有细布,蘸满釉浆后在另一端用力吹气使釉汁成雾状附着在坯胎上,反复的次数要看所需要的釉层厚度面定,有的器物甚至达到十七八次之多。
对于小件瓷坯胎的外釉,一般采用蘸釉的方法,拿一根弯曲的木棍勾托器皿底部,把它在釉水里浸之,其体口沿与釉水平齐时,就马上提出来,一次可以完成施釉。而对于大件瓷的坯胎施釉,不能用蘸和荡的方法,而要用浇的方法。就是在装有釉水的木盆上放一块木板,把坯胎放在板上,施釉的人两手各拿一只碗,舀取釉水同时从左右方向中间坯胎浇淋,这样就可以了。
坯胎在上釉之前要进行一次补水,通过用水笔蘸清水在坯胎上刷抹,可以除抹利坯时的刀痕及晒坯时残留的粉尘,还可以发现坯胎内隐藏的气孔及混在坯泥中的硬泥团(俗称死泥)。并及时地修补,施完釉后还要检查,对坯胎没有施上釉或釉薄缺的地方,也要用相同的施釉方法进行修补。
颜色釉施于坯胎上,由于釉浆比较厚,只适宜用毛笔涂搨上去,这种施釉的放发酵涂釉或搨釉,但是颜色釉在高温窑火中,一种颜色釉常会因为窑温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出现几种不同的色彩,这就要总结经验,完善配釉的良方,对那些釉薄而色相不好的都应该剔除。
仅用青花料勾描样的线条,呈色淡雅轻柔,很像中国画的白描,这种青花绘画称之为淡描;而混水(也叫分水)则是在青花勾线的轮廓里,用浓淡不同的青花料水进行渲染填色,很有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的风味。
瓷雕中有一种捏雕,把少许的瓷泥放在手掌中用搓削剔压的技法,可以组合成各种花鸟,造型十分逼真;如果是在坯胎上涌刀按线图刻画的话,就可制出刻花瓷,这种刻画装饰的瓷器罩上透明釉就可以送窑烧成。
瓷器坯胎从作坊送到画坊或窑厂,有专门的工人运输。左右两肩各托抗一块坯板的叫驮坯工,挑一种竹制坯架挑子的挑坯工。坯架子上分五层,左右坯板上有一百多个,但挑者脚步轻盈稳健,坯不会晃荡,这是景德镇特有的一种景观。
匣钵经过多次高温的窑火,难免会出现皲裂的现象,景德镇人又一种好办法,就是用长长的竹篾薄片把匣钵破裂处紧紧地箍捆好,进窑烧时会经久不断,有助匣钵高温软化时接缝。装坯时要看坯胎大小高低选择合乎规格的匣钵,装的时候要洁净平稳不能有任何倾斜和摇晃。
瓷坯做好后,需装进匣钵内,送到专门烧窑的业主家去。烧窑工把匣钵根据瓷釉耐火的要求及成瓷标准用叠直竖放的排列顺序布立好,对放置最顶端的匣钵称作“加表”。整窑匣钵要分行排列,稳直不斜,中间还须留有焰火流通的空隙。这一系列工序叫做“满窑”。是决定烧窑成败优劣的关键一环。
烧窑的柴火主要是选用松树锯断劈成柴块的,这是因为松木油脂多,火焰长,耐久燃。但是烧一窑瓷窑烧掉八九十担柴。所以窑场上挑柴的人像蚂蚁一样穿梭着,烧窑的人像飞蛾扑火一样前赴后继,而在这时,大家都得听烧窑把椿师的号令了。
待等停火歇窑的时候,窑工们就进窑搬出一摞摞的匣钵,取出一件件烧好的瓷器,经过粗选后就放进瓷篮里挑走。大家都很关心烧制的数量和质量,因为都是以瓷业为生活,有着密切的经济利害关系的。
柴窑烧过多次,难免会有损伤,就应该请修窑的行家来修补。他们调的泥像糖浆一样粘稠,把砖排砌上去就很紧贴。过去有户姓魏的人家,就专门从事这种行业的,在景德镇很有名气。
从窑里开出来的瓷器,需要专人按品种、规格、质量好坏来分类检查和挑选,一般分为上色(优)、二色(良)、三色(一般)、脚货(差)四个等级,这道工序俗称看色,实质上就是鉴定产品质量。另外对需要釉上彩绘的瓷器,就要按规定该配对的配对(如花瓶)等,该配套的配套(如茶具、餐具)等。
釉上彩绘需要颜料,这有专人来做的。一般使用水乳研磨,研钵放在一张矮凳上,凳上一头上横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一个圆孔,研槌就穿在孔里,人坐在凳上双手握着研槌就可以研料了。这种工序并不复杂,无论小孩老人甚至残疾人都可以干。料研细后需晒干,然后根据各种调色性按比例调合,这就是景德镇俗称的“挌色”。
彩画瓷器,必须按照传统工艺进行,无论是花鸟山水等图样,都讲究形神兼备。画师要先画好一张设计稿,这叫起稿。征得货主认同后,就用墨笔临摹在一种吸水性强的草边纸上,喷湿后覆盖在待画的瓷上涌手掌拍打,就会出现构图的轮廓线,那么绘画就不会出现大的误差了。
在白釉瓷上彩绘,先要将需要的各种颜色在料碟里揉搓和研细,这就是彩绘工的准备工作“搓料”。画画时要结合瓷皿造型来绘画,画的山水景致有关仝、荆浩的笔韵,画的花鸟图境有黄荃、徐熙的风格,真不可以笑看这些瓷画工匠们。
景德镇的彩绘分工很细,一般来说画画的人不填色,填色的人不绘画,而填色的技术比较复杂,并且细致,仅晕染法就有用油和用水的区别,所以妇女从事填色的比较多。彩绘完毕了,还要有人写上譬如纪年款,堂名款及诗句等。字体都是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頫等书法名家了。
彩绘好的瓷器要经过烧炼才能固定颜色,这就是烤花。烤花炉使用土砖砌成圆桶形状,高三尺,口径二尺六七寸,周围是夹层,填炭火的,下面还有风眼,满炉就是把待烧的瓷器放进炉中,大件在下面,小件叠在上面,叫“过肩”。以不碰撞颜色为准,烧的时候要看火,必须扶持类似锅盖的圆板遮挡灼人的火气。面炉盖除火眼外,其他地方都用黄泥糊盖好,以免炭炉掉入,烤花一般只一个晚上就可以了。
彩绘好的瓷器,景德镇人称之为红花瓷,检验红花瓷质量的人叫汇色,也俗称看色。看色行的老板按约定的时间来提取瓷器。按四六八的计算单位装进瓷篮里,挑到瓷行按规定的要求核实质量和数量,然后开出写有验看结果的换票(即结算的凭证)就可以了。
瓷器发运前,要包装好。一般碗盘之类的。每十只为一筒,用纸垫包后再裹上稻草,然后装进特制的木桶内,就可运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但是也有不装桶的。碗杯盘碟以三四十只或五六十只为一组,茭草成长形圆柱状,再用竹篾横扎在腰间,这样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搬运,都很方便和安全了。